【張偉棟專欄 】賴清德再次聲稱「新兩國論」挑戰一個中國原則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演說中重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圖/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演說中重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圖/中央社

張偉棟/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過程中,臺灣領導人就職時和其他重要場合的講話,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 2000年5月,陳水扁就職時提出了「四不一沒有」(即不宣布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和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2008年5月,馬英九就職時強調,要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2016年5月,蔡英文就職時表示,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 這些表述雖然並不能夠完全體現兩岸同屬於一個國家的一個中國原則,但至少沒有表達「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含義。

賴清德競選總統時曾聲稱「蔡規賴隨」,但在今年5月20日的就職講話中,卻拋出了「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不僅嚴重破壞了兩岸關係,而且也公開挑釁了一個中國原則。自賴清德交出這份答卷後,兩岸關係更是急轉直下,進一步面臨兵兇戰危的境地,島內民眾也表示強烈不滿,認為賴清德完全違反了臺灣的「憲制性規定」。

10月10日是賴清德上台將近5個月的日子,也是臺灣民眾紀念中華民國生日的時刻,本來賴清德在這個時機完全可以呼應廣大臺灣民眾「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交出一份改善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答卷,給臺灣民眾帶來安心,給島內經濟注入活力。 可是,賴清德卻繼續炒作「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臺灣」。這與他幾天前提出的所謂「祖國說」如出一轍,致使兩岸關係再度陷入嚴峻和緊張的狀態。

無數歷史資料和事實都充分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是中國的寶島。雖然歷史上曾經因為中國經濟和軍事上的落後,臺灣曾經被外國侵略過、殖民過,但這些都改變不了臺灣屬於中國一部分的事實。眾所周知,數百年以來中國福建和廣東等地區的先民,陸續遷徙到臺灣,並在那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中國的大量史書和文獻不僅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實際情況,而且也記載了中國歷代中央政府在澎湖、臺灣實施行政管轄的詳細情況。即使在今天,臺灣到處也都是中國元素,無論是民眾的宗教信仰,還是大街小巷的路名; 無論是餐飲的特色,還是商家的名稱,都充滿了中國大陸的成分和符號。

我們必須指出,如果臺灣不屬於中國,1895年清朝政府怎麼有權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如果臺灣不屬於中國,1945年10月25日,日本怎麼會將臺灣歸還給中國國民政府?怎麼會有臺灣的光復?正因為如此,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郭正亮最近也明確表示,「臺灣並不是一個國家」,她只是中國的一部分。對此,臺灣很多有識之士也都認同。即使是臺灣現行的「憲制性規定」 也明確兩岸同屬於一個國家。為此,才有1991年成立的大陸委員會,才有1992年制定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民眾入境對岸才不需要使用護照。

無可否認,自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通過第2758號決議後,一個中國原則越來越成為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由此可見,賴清德再次聲稱「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不僅不符合事實,而且也是對一個中國的巨大挑戰,必將遭到兩岸民眾和全體中華兒女的強烈反對。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反對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是全體中華民族的基本共識,無論賴清德說什麼、做什麼,都改變不了兩岸同屬於一個國家的客觀事實,也動搖不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法理地位,更阻擋不了中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