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緊張,連帶衝擊美台與兩岸關係,兩位候選人外交政策差異頗大,新任美國總統的對台政策,自然深受台灣民眾關注。學者指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要求台灣提高國防經費,在乎美國明確的近期利益;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則支持台灣自我防衛,但對中國立場比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和緩許多。但無論是川普或賀錦麗,都未曾像拜登一樣承諾協防台灣。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itute)10月初發布一篇關於兩位候選人對台政策報告,由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主任何瑞恩(Ryan Hass)合撰。
報告指出,川普上一任時對台灣不錯,給予很多支持,但川普本人基本上是以交易的角度處理外交議題。他重視談判時可用的籌碼,希望貿易平衡及盟邦增加國防開支等「美國優先」的政策。
他曾將台灣當作與中國談判的籌碼,當選總統後破例接聽蔡英文總統致賀電話。川普達到他的目的,中國因這通電話而拒絕與他接觸,直到他承諾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川普執政時的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透露,川普當時想與習近平交好。波頓稱,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將整張辦公室桌比喻為中國,台灣則只是他手上麥克筆的「筆尖」。
雖然川普對台灣並不特別友善,不過川普政府許多官員都堅定支持台灣,國防部根據川普印太戰略加強與台灣的軍事合作。在川普任內對台軍售高達180億美元,其中包括價值80億美元的F-16機隊升級,及魚叉岸防系統、火箭發射器、魚雷、感測器和火砲。
川普在這次選戰期間多次被問到台灣議題,對於若中共侵台,他是否會派兵協防台灣,他都拒絕表態,並強調台灣距離美國有9000英里(約14,000公里),但距離中國僅100哩(約160公里),美國協防成本太高。
川普還數度指責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不只一次宣稱台灣應向美國支付保護費,也曾對媒體表示台灣應將國防經費提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
相較之下,賀錦麗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較符合美國外交的長期作法。她強調,維護美國對盟友的安全防衛承諾很重要,而且必須捍衛禁用武力奪取領土等國際規範。
賀錦麗在選戰期間對台灣問題的著墨不多,預期她會延續拜登政府的對台政策。拜登對台政策更具整體性,不僅深化與台灣在經濟、安全領域的合作,也致力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
拜登上台以來,在被問及若中共侵台將如何因應時,曾四度明白表示會出兵協防台灣;賀錦麗近日被問及同樣問題時,則表示「不會回答假設性問題」,但會秉持美國長久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支持台灣自我防衛。賀錦麗似乎是有意恢復美國在拜登執政前的「戰略模糊」政策。
報告結論認為,川普將維持以交易視角看待台灣,認為台灣若想要美國支持,應在國防支出上投資更多。川普對於協防盟友的態度向來是以利益為出發點,再加上他的態度向來難以捉摸,因此如果他再度執政,對台灣的立場並不明朗,將會取決於他的幕僚。
賀錦麗若當選,應會維持拜登政府基於原則的政策,維持台海和平穩定,聚焦於外交和建立聯盟,而非公開承諾協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