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名家】賀錦麗:成也拜登、敗也拜登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副總統賀錦麗6日坦承敗選,並在母校霍華德大學發表敗選演說。圖/取自賀錦麗臉書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副總統賀錦麗6日坦承敗選,並在母校霍華德大學發表敗選演說。圖/取自賀錦麗臉書

楊泰順博士/中美文經協會理事暨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美國大選結果出乎意料

各媒體在美國大選投票前,多表示雙方差距在誤差範圍內,故難以預測誰較有機會當選美國第47任總統。媒體甚至開始討論,如果無人超過當選門檻,國會將如何進行後續的處理;不少商家為防範未然,開票日前一天還將店舖蓋上木板牆,以防川普落選出現暴動。然而,開票結果,川普取得295張選舉人票,大勝賀錦麗的226票,選民票也因超過百分之五十而具更高的正當性。選前受到關注的七大所謂搖擺州,全都一面倒的支持川普,與2020年川普僅贏得北卡一州大相逕庭。

賀錦麗在9月總統辯論後,曾因表現不俗聲勢大漲,當時不少觀察家便對她的勝選表示樂觀。尤其在婦女墮胎權的主張上,賀錦麗贏得多數婦女堅定的支持,提出的經濟政策更獲得23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公開連署認可。這樣的氣勢,使得賀的競選募款高過川普達十倍之多。若說募款能力是大選勝敗的重要指標,賀的選情確實沒有不樂觀的理由。但何以最後竟以可觀差距落敗?

選戰成敗的因素十分複雜,絕非這篇短文所能完整涵蓋,筆者僅就拜登的因素,表達個人的分析與看法。

匆促出線埋下敗因

賀受到提名主要乃因原民主黨候選人,亦即現任總統拜登,在七月與川普的一場辯論時老態畢露,使得黨內高層對他勝選不抱希望。在黨內的逼宮壓力下,拜登才力挺副總統賀錦麗替代成為民主黨候選人。在距離大選投票日僅有百天的時間,賀錦麗匆促上陣,顯然各項準備未見周全,尤其知名度更有待加強。

副總統美國的憲政體制下,僅為備位的閒差。政策上能有多少發言權,或與各界互動是否深入,全取決於總統的授權幅度。擔任副總統前,賀僅為聯邦參議員、加州總檢察長,政治上的歷練並不醒目,所以獲得拜登青睞當上副總統,應與其出身西岸,且為少數族裔的背景有關,因為這有利於彌補拜登來自東岸老白男的背景。

但拜若有真心提拔年輕少數族裔女性,當選後便應賦予賀較多的責任讓她得以歷練並露臉,如當年的艾森豪栽培尼克森。但拜並未有如此胸襟,這使得賀雖有副總統的四年歷練,媒體曝光度並不高,民眾對其了解相當有限。

《紐約時報》在九月所做的民調顯示,近三成不支持川普的選民坦言,還需要多了解賀,才能決定是否支持。選前60天還有如此高比例選民表示對賀了解不夠,顯見賀的民調支持度存在不少變數。拜登既未作有計畫的栽培,趕在黨大會前才力挺副總統為候選人,選民看在眼裡恐怕很難將對拜的支持移轉給賀。

賀錦麗團隊與拜登團隊缺乏磨合

總統的第一任期通常都以爭取連任為施政目標,古今中外皆然。在任總統有如此心態,龐大的幕僚群當然也無不以此為考量。拜登因一場辯論被逼退出選戰,幕僚的失落感不難想見。由於體制上副總統僅為備位,幕僚長期受到冷落,心中的憤懣必然也累積不少。一旦總統無法連任必須由副總統代打,雙方幕僚主客易位,雙方的相處便成為選戰過程中的常見花絮。

美國歷屆的總統大選,不乏現任總統人馬與副總統競選團隊協調不順,甚至產生齟齬,以致影響選舉結果的事例。如1988年老布希與雷根,及2000年高爾與柯林頓,便都出現團隊內鬨的傳聞,導致選民對候選人的能力產生質疑。

賀錦麗因現任總統驟然退選而上陣,幕僚團隊與前述任滿下野的總統團隊,當然會需要更多的磨合,甚至情緒安撫。但過程中賀的處理顯然不足,以致出現不少團隊內鬨的傳聞。如賀曾公開表示,她的當選「非拜登政府的延續」,且多次拒絕拜登登台助選,似乎有意與拜切割。而在美南風災上,賀拜兩人對政府的救災表現,觀點也相互矛盾,給予媒體見縫插針的機會。這些不合導致拜登行程未能配合賀錦麗的競選造勢,相當程度上減損了民主黨的戰鬥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