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隨著北韓核武與導彈技術的進步,南韓面臨的安全威脅日益嚴峻。近年來,北韓不僅成功研發出具備多彈頭能力的洲際導彈,並持續進行高頻率的武力示威,使得南韓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信任度逐漸下降。2024年6月的一項民調顯示,支持南韓擁核的民眾比例已高達66%,反映出國內對自主核武選項的強烈呼聲。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韓是否應發展核武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本文將探討北韓核武威脅與核先制政策對南韓的挑戰、美韓同盟的延伸威懾效力、核獲得理論(Nuclear Acquisition Theory)的適用性,以及南韓未來可能的安全選擇,以全面分析南韓在當前國際局勢下的政策抉擇。
北韓核武進展與核先制戰略的威脅
北韓的核武發展已成為南韓安全政策的核心挑戰。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評估,北韓目前擁有約30至40枚核彈頭,並成功實現核武小型化,可安裝於火星-14和火星-17型洲際彈道導彈上。火星-17型導彈的射程達15,000公里,能覆蓋美國本土,進一步提高了北韓核威脅的戰略價值。
此外,北韓於2022年頒布核武法,正式採用核先制戰略,明確表示在面臨「生存威脅」時可率先使用核武。這一政策的本質在於不僅威懾南韓,也試圖削弱美國對盟友的安全承諾。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多次強調,北韓核武器的目標包括南韓的重要軍事基地與美軍在亞太地區的部署,進一步擴大了區域安全的不確定性。
2023年,北韓進行超過40次導彈試射,展示其軍事能力。其中一次試驗中,模擬核打擊的導彈成功擊中模擬南韓重要基礎設施的目標,顯示其對南韓實施「定點打擊」的能力大幅提升。這些行動不僅加劇了南韓的安全壓力,也迫使其重新審視現行安全策略的有效性。
延伸威懾的信任危機與南韓內部的擁核聲浪
延伸威懾作為美韓同盟的核心,長期以來為南韓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然而,近年來南韓對其有效性的信心逐漸減弱,尤其是在北韓威脅不斷升級的情況下。2024年,尹錫悦總統公開表示,現行的擴大威懾政策「無法滿足南韓的安全需求」,這一言論引發了國內對核武選項的更廣泛討論。
根據韓國統一研究院(Korea Institute for National Unification)的調查,超過七成南韓民眾認為,美國可能不願冒著自身本土受攻擊的風險來保護南韓,這使得支持發展核武的聲音迅速增強。在南韓國內,保守派政黨普遍支持南韓擁核,認為這是應對北韓威脅的必然選擇,而進步派則相對謹慎,擔心擁核會破壞南韓在國際社會的形象。
核獲得理論與南韓的核武選項
核獲得理論認為,國家在面對重大安全威脅時,可能採取以下四種核武發展策略:保險型、短期型、秘匿型及保護型。自1970年代以來,南韓一直採用保險型策略,保持核技術基礎與人才儲備,以便在安全情勢惡化時快速轉向核武發展核武能力的不斷提升,南韓可能考慮轉向更積極的核選項。例如,在北韓攻擊性增強或美國的安全承諾不足時,南韓可能採取短期型策略,迅速建立核武能力。根據韓國國防部的分析,南韓若決定擁核,可能在短短1至2年內完成技術與部署。
國際壓力與南韓的核選擇
南韓的核武選擇不僅涉及國內安全,還牽動國際政治的敏感神經。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成員國,南韓若選擇擁核,可能面臨國際制裁與孤立。此外,大陸與日本對南韓擁核的反應將進一步影響東北亞的安全局勢。
另一方面,南韓也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美國長期以來反對其盟友發展核武,擔心這將破壞全球核不擴散體系。然而,南韓的民意支持和日益升高的安全焦慮,可能促使其政府在核武政策上採取更獨立的立場。
南韓的替代策略與未來選擇
在核武以外,南韓有其他安全策略可供選擇:
1.化核共享合作:南韓可要求美國在其境內重新部署戰術核武器,以加強威懾效果。
2.強化導彈防禦系統:引進更多先進防禦設備,如高功率激光武器,提升攔截北韓導彈的能力。
3.加速軍事自主化:南韓正推進KF-21戰機與高超音速武器的開發,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南韓是否應選擇核武裝,將是未來東北亞安全格局的關鍵問題。北韓的核武進展與核先制政策,使南韓面臨重大挑戰。同時,美國延伸威懾的信任危機與國內民意的轉變,促使南韓政府不得不考慮更激進的安全選項。
未來,南韓的安全策略可能需要在核武選擇與國際合作間取得平衡。無論選擇何種路徑,南韓的政策走向將對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產生深遠影響。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