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大陸工作會主任
藍營之堅持中華民國,是因充分認知民進黨長久以來欲以台灣共和國取而代之,此一台獨路線勢將觸發兩岸戰爭。中華民國則與中國大陸存在政治與歷史淵源,具有中國元素,沒有台獨問題,足以維護台灣安全。
但是「台獨工作者」的總統賴清德已接手中華民國稱號,甚至說出「中華民國113年」,使得藍營的兩岸論述遭到侵蝕。藍營如果未能強化論述,那麼賴清德所謂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都是「國家稱呼」,就會吸納「唯國號論」而未論及中華民國應有之內涵的選民,結果將會是台獨市場藉中華民國稱號而擴大,導致台灣愈趨危險。
唯國號論 台獨借殼上市
並非單純的中華民國四個字就代表反對台獨,因為台獨亦可利用這四個字,即藉殼上市,這正是賴清德的作法。因此,若是認為賴清德提中華民國是在向中間位置靠攏,其實是美麗的誤會。賴清德是扭曲了中華民國應有的定義後,將之拉進台獨陣營。這就是為什麼對中華民國的認知,不能侷限在表面稱呼,而須著重其內涵,否則藍綠兩岸論述的界限趨向模糊,中華民國對兩岸關係的緩和作用也將喪失。
賴清德在競選時,即曾自以為是地說,在中共眼中,三黨候選人都是台獨,反映了他所準備接受的中華民國,實為陳水扁、蔡英文以降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把「中華民國台獨化」了。藍營若要區別中華民國與台獨或「華獨」的不同,以及若要向國際各方辯明守住中華民國有助兩岸和平,就不能只是表面的「唯國號論」,而須按照憲法來呈現中華民國。
在兩岸尚未進行政治談判、尚未化解政治分歧之前,台灣堅守中華民國乃理所當然,而且每歷經一次選舉,中華民國就愈固化。但當台獨藉殼上市時,現行國號就無助和平,仍極可能走向兩岸終局對決。唯有依循憲法定義的中華民國,才能構建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開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時間與空間。這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期間和民進黨扁、蔡在位與賴清德上任以來的台海局勢上,已形成對話與對抗、和解與衝突的顯明對照。
首先,必須回答的是中華民國的主權範圍何在?根據憲法本文,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大陸,那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實無疑義,所以兩岸關係條例規範兩岸為「一國兩區」,不是國與國關係。如此一來,兩岸雙方主張的主權重疊,都認為整個中國含蓋兩岸只有一個主權,未來唯有透過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反之,若是分裂中國主權,就難免走向攤牌、以非和平方式解決。
其次,必須回答的是中華民國的兩岸路線為何?憲法修正條文及兩岸關係條例均明確規定當前為「國家統一前」,那麼國家統一便是兩岸路線的目標。除非民進黨有膽修改成「台灣獨立前」,台獨才會是目標。既然兩岸雙方的規定都是國家統一,同樣唯有透過談判、以和平方式進行,總不能尋求戰爭或其他非和平方式進行。
慎防中華民國為台獨、華獨所用
以上一個中國、國家統一兩個基本概念,是中華民國對兩岸關係的主要原則,捨此即被「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台獨或一邊一國的「華獨」所用。而這兩個基本概念正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依據。1992年10月,台灣海基會在香港向大陸海協會提出的方案為:「在海峽兩岸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此方案中,一個中國、國家統一之說,均依憲法而來。
同年11月,海協會函告海基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涵義。」這段表述中的一個中國、國家統一,與海基會的方案一致,此為雙方之同的部分;至於雙方之異的部分,即海基會所稱對一中涵義的認知不同,經過其後史實證明,兩岸並未就此討論下去,而是擱置了政治爭議,才得以推展事務性商談,並取得成果。當年兩岸是以等同於換文的方式達成共識,任何一方都不應以未曾簽署為藉口來自食其言,否則換來的就會是對抗和衝突。
如果當年兩岸接續討論一個中國的涵義,即成政治談判,這對大陸來說,求之不得,反而台灣希望迴避,迄今亦然。而若政治談判遲遲未果,勢必衝擊本應有利於雙方人民的事務性商談。因此,客觀的實踐說明了兩岸協商機制的運作,符合當時海協會建議的事務性商談不涉及一中涵義。反過來說,就只能啟動政治談判來處理雙方的政治分歧,但台灣尚無意願和準備,賴清德甚至宣稱絕對不簽和平協議。
筆者親歷的經驗是1998年10月辜汪上海會晤時,辜振甫提出了中華民國在兩岸關係之地位的問題,並指按照波茨坦公告,台灣歸屬中華民國。汪道涵專注聆聽,而後由國台辦常務副主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向中外媒體宣佈:「兩岸的政治對話開始了!」其後不久,唐樹備辦公室向筆者在中央黨部的辦公室來電,建議兩岸雙方各派十人繼續討論,並指名台方人員希望包括陸委會主委、時任國民黨陸工會主任的筆者,以及李登輝的另一位幕僚。結果是李登輝拋出「兩國論」阻卻了政治談判的挑戰。
在瞭解兩會協商機制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為「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以及兩岸政治談判的挑戰性後,當不至於產生新任海基會董事長吳豐山要求陸方說明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中的位置為何的疑問,因為此一根本性的問題自1992年起,是擱置下來,才有事務性商談的推展。何況若按賴清德「新兩國論」的標準,陸方再怎麼說明也不可能合乎台灣執政者的需求,兩會協商機制就無從恢復,台海和平穩定亦不可得。不如台灣自己擺正中華民國的位置,從而兩岸對一中原則有同,對一中涵義有異,求同存異,以此開闢和平途徑,而且事實是已獲大陸正面回應。
賴清德中華民國論 淘空憲法內涵
不容否認的是,當年首創兩會協商機制及舉行歷史性辜汪新加坡會談的三大步驟,全由第一位本省籍總統李登輝拍板:從「一中憲法」出發,第一步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和制訂國家統一綱領,第二步是國統會作出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及制訂兩岸關係條例,第三步是兩會香港協商與函電往來,達成九二共識。這是一個從台灣單方的主張及行動走到兩岸雙方達成共識的宏大過程,行之有效。
其後的領導人除馬英九外,扁、蔡都接手李登輝末期的「兩國論」,造成台海動盪不安。如今,賴清德持續加碼,他所利用的中華民國稱號已完全淘空了憲法所賦予的內涵,以致台海局勢更加風高浪急。有待在野黨和有識之士辨正,一方面闡釋中華民國在兩岸關係的基本概念,另方面揭示九二共識的意義與效益,以防台獨狂奔而使台灣安全毀於一旦。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