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川普回任美國總統應是明年影響全球最大事件,掌握川普政策非常重要。然而川普一向以「不可預測性」著稱,決策經常出乎各界預料之外。例如他突然宣布上任後要對鄰邦加拿大、墨西哥徵收25%關稅,對中國大陸加徵10%關稅,就讓各方大吃一驚。加、墨政府為之炸鍋,各國尤其美國盟邦也都深感焦慮,不知道川普上任後會出什麼招,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台灣當然也很關切。但對台灣來說,重要的可能不是川普如何看待台灣,而是川普將如何應對中國。因為在美中台三角架構下,美國對台政策基調通常由中國政策所決定。目前各方研判多傾向川普將更強硬「抗中」,但因川普善變無法肯定。
筆者並不那麼認為。川普出手往往超出預期並不是他善變,而是分析者未能掌握川普思維,不理解他想做什麼、將如何做,才會對他為何這麼做感到困惑。川普堅持「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理念,具理想主義色彩,但長年從事商業經驗,又有圓滑的現實主義風格。本文將釐清分析川普的誤區,進而推論川普的中國政策更可能是「合中」,也就是加強與中國合作的部分,而不是更強硬的「全面性對抗」。
「川普1.0」和「川普2.0」是不同的兩回事
分析川普失準的最大誤區,是用「川普1.0」來推測「川普2.0」。例如依據2018年制定的《美國印太戰略架構》,推論川普仍將聯合盟邦遏制中國,才會驚訝川普對友邦下那麼大狠手。25%關稅如果真的開徵,加、墨兩國GDP免不了要掉1、2個百分點。
「川普1.0」和「川普2.0」是不同的兩回事。為什麼?這要回看2016年。當時川普出乎意料之外地當選總統,在沒有政治盟友協助下隻身入主白宮。他是商人出身的政治素人,對國防、外交、國家安全等高層政治完全外行,不得不和建制派合作。《美國印太戰略架構》其實是MAGA包裝下的共和黨建制派理念,並不真正是川普的。
事實上,川普理念和建制派差距很大,雖然官員們是他任命,雙方關係卻很緊張,衝突一度還浮出檯面。2018年9月5日,一名白宮官員匿名投書《紐約時報》,指出政府高層官員對川普的「反覆無常」和「不分是非黑白」深感驚惶,並且暗中反抗抵制。川普則痛批「深層政府」,更換官員如走馬燈。這次再度入主白官,對前國安官員如蓬佩奧、歐布萊恩等人一概不用,即基於前次的不愉快經驗。
這次競選川普已經與共和黨建制派決裂,許多前任高官公開挺賀反川,他無須再買建制派的帳。他閣員任用大量新人並強調忠誠,就是要貫徹他的MAGA理念。「川普2.0」將呈現全新面貌,需要檢視川普的競選承諾,才能知道他想幹什麼以及將怎麼做。
但是,如果認為他競選期間的各種說法,例如要開徵大量關稅,就是他的競選承諾,將踏入另一個誤區。因為部分是川普為取悅選民隨口說說的選舉語言,部分則雖反映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操作上仍會滾動修正。「君無戲言」是東方的政治哲學,不是川普的。
川普雖自稱「關稅人」,但提高關稅並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實現目標的手段。隨口說說的選舉語言無須理會,但川普在共和黨提名大會上提出的「20條核心承諾」,卻是他精心擬定的施政目標,必須重視。
具優先性的前5項承諾,除了處理非法移民外,分別是終結通膨、讓美國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生產國、讓美國成為製造業超級大國。理解這是川普的施政目標,以及他將用關稅手段來實現,就能理解他為何要對加拿大及墨西哥加徵25%關稅。
加拿大是石油大國,世界排名第四,日產原油500萬桶,其中400萬桶出口美國。加拿大原油比美國便宜很多,許多美國油商寧可從加拿大進口原油賺差價,也不願投資更新設備增產。想要讓美國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生產國,加徵25%關稅以平衡加拿大石油產業優勢,就很合理。
對墨西哥加徵25%的關稅,則是要平衡製造業在墨西哥生產的優勢。墨西哥人力便宜,吸納許多企業設廠,再出口到美國。這等於搶了美國勞工飯碗。加徵25%關稅可迫使製造業到美國設廠。雖然這些企業可能只是傳統產業,並非高端,但川普要的就是勞力密集產業。因為這才能在鐵鏽帶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至於為何對中國商品關稅只加徵10%?就要從他「終結通膨」的承諾來理解。
川普徵加、墨關稅目的,是要產業轉移到美國,但加徵中國關稅不是。因為之前的貿易戰,中國輸美商品已被徵收15%到30%關稅,可轉移的都已經轉移。現在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基本上很難被替代,多加關稅只會推升物價。還不如對墨西哥加稅,讓那些將產業鏈轉移到墨西哥的中國企業,通通改到美國設廠。川普在共和黨提名大會上曾提到這構想,當時台下是響起熱烈掌聲。請注意:這是「反脫鉤」,和當前「抗中」的主張相反。
川普「中國政策」可能和各方預料不同
因此川普的「中國政策」可能與一般預料的不同。目前各方多認為,川普上任後將「全面抗中」,至少對中國實施更強硬的科技封鎖。因為科技戰與貿易戰都是從川普第一任開始。
但這是誤解。川普只主張打貿易戰,科技戰與脫鉤是建制派的主張,包括共和黨建制派與民主黨建制派。這4年兩黨都是建制派當家,所以中國政策才會出奇的完全一致。
川普反對科技戰與脫鉤。2020年2月,有官員透過媒體放話,表示川普政府正考慮阻止美國奇異公司繼續向中國出口發動機。然而川普卻在推特(今改名為X)發文,表明他不會限制出售發動機給中國國產C919飛機使用。川普打貿易戰目的,是要中國買美國更多商品,以平衡貿易逆差。2019年川普和中國達成貿易戰停火的《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主旨就是貿易平衡。如果這也不賣那也不賣,還談什麼貿易平衡。
川普MAGA理念堅持的「美國優先」,在貿易政策上是「購買美國貨、雇用美國人」。在這觀點下,只要對美出超,就是美國競爭者。只是中國威脅最大,是最主要的一個。表面上看這和建制派認知相同,其實本質差異很大,競爭策略也將不同。商人出身的川普會從商業觀點看美中競爭,質疑:「抗中」划得來嗎?
商業競爭,首先看的是損益。簡單粗暴地計算拜登「聯合盟邦抗中」的所得與成本。拜登雖組成許多聯盟架構,但也負債累累。4年任期國債增加高達12兆美元。雖有疫情因素,許多支出卻是為聯合盟邦而給的胡蘿蔔或國際公共財。利息支出已成為美國財政最沉重的負擔,超過國防預算。地緣政治緊張雖迫使許多企業移出中國,卻沒有移到美國。科技戰雖然讓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受傷,但少了中國市場的美國高端製造業同樣傷痕累累。付出那麼高的競爭成本,中國垮了嗎?好像也沒有。
這是川普競爭觀和建制派本質不同的地方。建制派是以地緣政治競爭定位美中競爭,那是零和賽局,正如國務卿布林肯所謂「不在餐桌邊(吃飯),就是在餐桌上(被吃)」。川普的商業競爭觀則不排除雙贏。有機會打垮對手,當然不會客氣,但如果不行,合作將是選項。川普不是反對「抗中」,而是他不會讓高成本的「抗中」排擠MAGA所需資源。要實現「20條核心承諾」的目標,他必須將資源從國外事務轉回國內。他需要中國合作,超過對抗。
誠然,在美國政壇當前瀰漫的「抗中」氛圍下,川普要將風向轉為「合中」,並不容易。國會議員各個都是對中強硬派,想找個「不反中」的議員入閣都找不到。這使他的官員名單仍具有強烈的「抗中」色彩。但這回川普已有許多政治盟友,不再是被建制派包圍。官員施政要滿足川普理念,而不是他個人觀點。未來川普如何鋪陳,值得觀察。
(國戰會專稿,授權梅花媒體集團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