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全球3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近2年疫情雖逐漸受控,但仍對人類持續帶來困擾,除了不斷變異的病毒株迫使民眾接種各種追加劑,曾確診康復者也得面對「長新冠」(long COVID)的折磨。
法新社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全球首名確診新冠肺炎的個案,是2019年12月在中國發現,隨即引發了全球大流行,迄今已有超過700萬人死亡。在各國科學家努力下,疫情逐漸受到控制,但各地仍有數百萬人受到長新冠症候群的影響,其中有部分難以脫離新冠肺炎的急性期症狀,長期身陷疲勞、腦霧和呼吸急促等不適。
WHO健康緊急計畫(Health Emergencies Programme)負責人賈恩(Anita Jain)表示:「我們知道,長新冠症候群的持續存在是一個大問題」,根據全球衛生機構的統計,大約6%的冠狀病毒感染者會出現長新冠症候群,而在全球範圍內已通報超過7.77億新冠肺炎確診人次。
賈恩指出,雖然初次感染後出現長新冠的比率正在下降,但多次感染的風險卻增加了。而根據WHO的統計,長新冠患者中有15%症狀已持續超過1年,且女性患病風險往往比男性高。許多長新冠患者深受其擾,只能待在家裡、困在黑暗的房間裡,完全不能與其他人有肢體接觸,任何噪音都能導致病情急轉直下。但是,就算嚴重到這個程度,外表看起來仍像沒病一般。
長新冠除了疲勞、呼吸急促和認知功能障礙等常見症狀外,目前已知的還有200多種症狀。賈恩表示,這讓醫療人員很難做出診斷,更全面了解這個疾病至關重要,「現在重點是幫助患者,幫助臨床醫師使用工具來準確診斷長新冠,並且及早發現」。
在最新一期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研究人員針對長新冠症候群在美國成年人間的盛行率進行研究。初步發現長新冠確實廣泛存在,但仍缺乏對其整體盛行率,與其所帶來的活動限制與程度的詳細了解。新數據表明,年齡、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都可能會影響發生長新冠症候群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但這些關聯尚未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充分量化。
研究發現,8.4%的美國成年人通報罹患長新冠症候群,而3.6%目前正在經歷相關症狀。在這些人中,2.3%的人認為症狀已嚴重到足以限制日常活動。女性、雙性戀者和35至64歲的成年人,認為長新冠對他們日常活動的限制比例最高。
同時,經濟狀況也會影響盛行率。家庭收入較低的個人出現長新冠的比例較高。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發病與活動限制性也較高。研究結果還揭示了顯著的種族和民族差異,西班牙裔成年人、非西班牙裔美國印第安人,以及阿拉斯加原住民成年人的盛行率高於其他群體。相反,非西班牙裔亞洲成年人的盛行率最低。
這些統計結果突顯了面臨長新冠控擾中的顯著人口和社會經濟差異,表明某些人群可能需要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來解決長新冠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