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報導,當地時間20日下午距離美國政府「停擺」僅數小時之際,美國眾議院終於以366票贊成、34票反對,通過了一項精簡版臨時支出法案,以避免聯邦政府部分機構在當地時間21日零點後關門大吉。
CNN報導指出,投反對票的34名眾議員都是共和黨人,還有一名民主黨眾議員投棄權票。法案雖過關,但仍需趕在最後期限前提交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批准,獲通過應是沒什麼問題,隨後將由總統拜登(Joe Biden)簽署成法案,才能避免「關門」危機。
不過據報導,最新通過的法案,與19日未能通過的法案幾乎相同,目的都是為政府提供資金延長至明年3月,為立法者提供更多時間就新年度撥款法案進行談判。
該法案還包括1000億美元救災資金,並將農業法案延長一年,為農民提供100億美元援助。但不包括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呼籲的暫停或徹底取消聯邦債務上限要求——包含暫停債務上限內容法案,此前一天未獲通過。
一旦美國政府出現關門局面,很多政府工作人員將被迫放停薪假,但提供關鍵服務的行政人員將繼續上班,且在國會通過新支出法案前,所有這些聯邦雇員都拿不到工資。
CNN說,就在20日稍早時刻,議院共和黨人內部就一項新方案達成共識。在與共和黨議員長時間開會後,眾議院議長強森(Mike Johnson)表示,他們已為政府提供經費的新方案達成一致。他說,「在座的一致認為,我們必須向前邁進,我們不會讓政府關門。」而在法案終於過關後,強森贊賞地說,「這是非常重要的立法。」
強森表示,我們已為明年1月重大且重要的新開始,做好了準備。我們很感激每個人都站在一起,做正確的事。眾議院少數黨(民主黨)領袖傑佛瑞斯(Hakeem Jeffries)說,在眾議院通過一項避免政府關門的支出計畫後,民主黨「成功地為政府提供資金,並為美國人而戰。」
在正式投票前,據報導,馬斯克(Elon Musk)公開表達對此精簡支出方案的支持。他在X平台上發文說,「考慮到目前情況,(眾議院)議長做得很好,讓這項法案從幾磅重變成幾盎司重。」
Your actions turned a bill that weighed pounds into a bill that weighed ounces!
— Elon Musk (@elonmusk) December 20, 2024
You are the media now.
VOX POPULI
VOX DEI https://t.co/mPPRQCnph0
投票前的告別演說中,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呼籲同僚認識兩黨達成協議的必要性,他說,「我不記得多少次提醒同僚及眾議院同行,政府『關門』這事危害有多大,押注自己一方不會承擔責任是多麼愚蠢的事。當你試圖將正常的政府職能作為討價還價籌碼時,就會付出政治代價。」
在法案過關後,白宮新聞秘書卡琳.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表達了讚揚。她在20日晚間發出一份聲明說,「拜登總統支持推進這項立法,並確保政府能為勤奮的美國人提供重要服務。」法案通過後,眾院議長強森也在其X平台貼出川普的恭賀信,指美國共和黨避免了一項災難性後果。
今年9月下旬,美國國會通過一項短期支出法案,將為政府提供資金期限延長至12月20日。就在最後期限到來的3天前(17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公佈了一項短期撥款法案文本。儘管兩黨已達成初步協定,但川普突然在18日向國會共和黨同僚施壓,敦促他們否決該法案,要求在法案中加入暫停或徹底取消聯邦債務上限內容。為此,強森不得不重新提交一份法案,但在19日晚未能獲得通過。
財政問題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美國兩黨黨爭的重要籌碼。根據規定,美國聯邦政府每個財政年度都在9月30日結束,當美國國會不能在當地時間10月1日零時前通過任何針對下一財年支出法案時,美國政府或部分政府機構將「關門」停止運作,也就是進入停擺狀態。
由於民主、共和兩黨之間爭鬥不斷,自1976年美國國會正式執行預算程序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已經歷多達21次停擺,如1995年12月15日到1996年1月6日,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停擺21天;2013年10月1日到17日,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停擺17天;2018年12月22日到2019年1月25日,川普政府停擺35天。
Tonight, we will be voting on the American Relief Act, which allows President Trump to hit the ground running next year and deliver quickly on the America First agenda the people overwhelmingly voted for. pic.twitter.com/48Sq9346aC
— Speaker Mike Johnson (@SpeakerJohnson) December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