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
不久前解放軍秀出幾款高科技武器,包括配備電磁彈射器的076兩棲攻擊艦、兩款第六代戰機、運-20改裝的空警-3000預警機。每一款都是足以改變戰場規則的高科技武器,解放軍一下秀出4款,對美國的震撼可想而知。有智庫學者認為是「試圖影響美國軍心」,特斯拉與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則是用「斯普尼克時刻」來形容。那是指1957年,美國人看到蘇聯領先美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斯普尼克1號時所感受的恐懼與焦慮,似乎暗示他認為這些武器系統的性能已經超越美軍。是不是?不知道。但歲末年終之際的解放軍「軍武大秀」,卻有必要探討其戰略意涵。
事實上兩個月前的珠海航展,已經可以看出解放軍大秀軍武的意圖。琳瑯滿目的各式無人機、殲-20S、殲-35…連科幻味十足的「白帝」空天戰機都擺出實體模型來,再加上年底的連續展示,以梭哈賽局來形容,就是解放軍all in。這不是巧合,是刻意安排的戰略對話。中國大陸想要告訴世界一些事。這有兩種可能。
解放軍show hand 美軍跟不跟?
第一種可能,是邀請美國軍備競賽。尤其成都試飛的那款編號36011戰機,是明顯的show hand。無垂直尾翼的翼身融合布局非常先進,三具發動機尤其耐人尋味。低估者認為是兩具引擎力量不夠,所以才需要第三具。但如果真是如此就沒什麼好擔心,馬斯克不會用「斯普尼克時刻」來形容。
要擔心的是它第三具發動機和另外兩具不同。機身側的兩具是渦扇發動機,用於起飛、降落,以及在較低空域巡航。機背上第三具是沖壓發動機,用於高高空巡航。這種佈局是全球首見。沖壓發動機通常用於高速飛彈,極少用於飛行器。之前有的,就是中國大陸的MD-22 寬域飛行器。這表示中國已掌握在「臨近空間」飛行的技術。
「臨近空間」是指距地表20公里到100公里的近太空。因為空氣稀薄,阻力很小,同樣燃料,可以飛得更快、更遠。飛行器要在大氣層內超過5馬赫速度,也就是「高超音速」巡航,必須在臨近空間。要飛行超遠程距離,也要在臨近空間。美國正在研發的新型號「聯合防區外空對面飛彈」AGM-158XR,就是先發射至臨近空間巡航,接近目標後再下降攻擊,才有機會達到1800公里射程的設計目標。
因此這款型號可能是殲轟-36的戰機,如果真能在臨近空間巡航,那5倍音速、4000公里的作戰半徑,就不是不可能。這是非常令人震撼的高科技。即便質疑它沒那麼厲害,中國至少已領先世界做出自己的下一代戰機。問題是:美國要不要跟進?
美軍「下世代空中優勢」(NGAD)戰機很早就已經立項,某些構型也已進行過試飛,但因單機成本拉高到3億美金,空軍受不了這錢坑一度考慮不玩,現由川普政府上任後決定。由於深獲川普信任的馬斯克曾批評生產有人戰機是「笨蛋行為」,一般認為可能不做了。但如今解放軍36011號戰機現身,美軍NGAD要不要做,又生懸念。
做,就踏入和中國「軍備競賽」的陷阱。美國當年就是用軍備競賽拖垮經濟體質不如美國的蘇聯。現在美國製造業衰退,軍武製造成本是中國的3到4倍,造1艘航母的經費,中國可以造3艘。加上超過36兆美元的國債,光利息每年就超過1兆。如果搞軍備競賽,美國可能輸掉「美中競爭」。
不做,則將有損美國威望。美軍是美國霸權的依靠,制空權是美軍致勝的保證,解放軍擁有比美軍更先進的戰機意味著什麼?戰略同行都心知肚明。即便美國有比中國更聰明的AI、更高端的晶片、更先進的發動機,不造戰機,也等於零。
美軍會不會繼續打造NGAD戰機,目前難以判斷,要看川普上任後,美國軍工複合體和政府效率部之間的政策拔河而定。
戰略轉為「威懾」 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解放軍all in還有另一個更高的可能性,那就是「軍事戰略」轉變,由之前的「備戰」,轉為「威懾」。
在進入21世紀之前,解放軍軍事戰略就有過一次大轉變:由準備打「人民戰爭」轉變為「打贏一場高技術的局部戰爭」。軍事戰略是解放軍建軍的最高指導原則。美軍則是「嚇阻」。這兩種戰略的差別主要在外顯的部分。要打贏戰爭,必須隱藏實力。正如《孫子》所說:「能示之不能,用示之不用」,因此即便有100分的實力,表現出來的,也只是80分。
嚇阻則不同,嚇阻是要讓對手震撼於你的實力,而不敢動手挑釁,因此一定要把全部實力,甚至超過地展現出來。100分的實力,表現出來的,是120分。以前美軍航母經常巡行各國港口,邀請各國高階軍官上艦參觀,軍事科技發展也公開透明,都是基於「嚇阻」戰略,讓所有潛在對手,都畏懼美軍的強大。
解放軍以前之所以強調「保密」,就是要隱藏實力,不能讓假想敵知道我手上的致勝王牌或大殺器。而美軍也不是不知道「軍事機密」的重要,該保密的還是要保密,但讓對手知道我的實力,知道我有能力報復,更為重要,是形成「嚇阻力」的關鍵。所謂嚇阻3C:實力(Capability)、可信度(Credibility)與溝通(Communication);展現實力,就是戰略溝通的一環。
因此這次先進戰機試飛,大剌剌的在城市上空飛過,即為排除「保密」,公開展現實力。所以會讓各方有「解放軍怎麼突然變得那麼厲害?」的震撼,是因為以前讓你看到的是80分,現在是120分。解放軍沒變厲害,變的是軍事戰略,由備戰轉為威懾,試圖「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就是對美軍說:看看我這拳頭,你敢打嗎?
雖然嚇阻與威懾,最初都是從英文deter翻譯過來,但在中文語境,意義略有差別。嚇阻被動、消極,威懾主動、積極。如果解放軍真的改採威懾戰略,動作會比美軍更強悍。軍事發展會愈來愈公開,讓外界徹底知道她的實力。機、艦巡航範圍,則會愈來愈擴大,可以預期將往第二島鏈靠近。五角大廈會很快地進行兵棋推演,將這些新武器納入。兵推結果將會和以前不同。「試圖影響美國軍心」的說法,也不算錯。
馬斯克形容為「斯普尼克時刻」的用意是要警醒美國人,不要再妄自尊大,要趕快發憤圖強。當年蘇聯發射斯普尼克1號震醒美國人,美國於是推行一連串包括科學教育的改革,之後「阿波羅計畫」突破,成功登陸月球,最終贏得美蘇冷戰。
無獨有偶,另一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曼(Thomas Friedman),也曾用「斯普尼克時刻」來警醒美國人。這位曾經以《世界是平的》一書聞名國際的觀察家訪問北京、上海一周後,12月中旬在紐時發表他的考察報告,開宗明義就指出:當我們沉睡時,中國在高科技製造領域實現了大躍進。」他的警告更為直白:「如果我們不利用這段時間像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尼克時那樣回應中國,發起自己的全面科學、創新和工業推動,我們就會完蛋」。
無論如何,在解放軍秀出這場軍武大戲後,西太平洋的戰略格局已經改變,2025年開始將是不同的局面。馬斯克等人試圖警醒美國人,台灣同樣也需要警醒。「美中競爭」天平已經向中國傾斜,台灣要應變。
(國戰會專稿,授權梅花媒體集團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