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命獎章系列】只有荒涼沙漠 沒有荒涼生命 沙漠女神—常青(上)

對神奇的自然界,人類已知的東西太有限了,滄海一粟都算不上。──常青

播綠天使 締造希望之洲

漫漫黃沙,滾滾沙丘—面對浩瀚的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人們往往會驚歎於大自然的殘酷。
鬱鬱綠意,蔥蔥草木—沿著世界最長的沙漠公路走進這片「死亡之海」腹地,人們更會震撼於人類不屈奮鬥創造的奇蹟。
是誰,為塔克拉瑪幹披上了綠色的衣裳?

31年前,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和同事們頂著漫天黃沙走進沙海。

如果說塔中作業區,是塔里木油田的一張名片,沙漠植物園,就是塔中作業區的名片,也是整個塔中的驕傲。

每一個塔中的來客,都會被邀請到沙漠植物園參觀,看一看園內上百種沙漠植物;聞一聞沙漠裡的花香;聽一聽沙海裡的鳥叫……這裡成了「死亡之海」中令人流連忘返的世外桃源。

2011年7月10日,國內外各界會師參觀,看到茫茫沙海中的這片生意盎然的綠洲,大家都舉起大拇指喊讚:「在塔里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域和環境中,在沙漠綠化方面創造了奇蹟,為中國大陸做出了了不起的貢獻。」

由是,被視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一片片綠色植物正萌發蓬勃生機,讓荒漠地區的城鄉,建起無數個一年四季都有鳥語花香的「逆境園林」。在成功的背後,看到的是常青與同事們不放棄、不服輸的拚勁,這卅多年的苗木總數量超過兩千萬株,在塔里木沙漠公路兩側形成了一條長436公里、寬70多公尺的綠色長廊,播綠天使,化死海為活海,締造希望之洲,從全球3124位熱愛生命獎章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不愧為「中國大陸沙漠女神」,榮獲台灣周大觀基金會第26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圖為穿越克拉瑪幹沙漠的公路。新華社

圖為穿越克拉瑪幹沙漠的公路。新華社

守護大陸最美的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維吾爾語意為「進去出不來的地方」,當地人通常稱它為「死亡之海」。

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餘公里,南北寬約400多公里,總面積337,600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更是最神秘、最具有誘惑力的一個。

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心是典型大陸性氣候,風沙強烈,溫度變化大,全年降水少。流動沙丘的面積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達300米左右。

沙丘類型複雜多樣,複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條條巨龍,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沙丘,變幻莫測。

沙漠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為「聖墓山」,它是分別由紅沙岩和白石膏組成,沉積岩露出地面後形成的。

「聖墓山」上的風蝕蘑菇,奇特壯觀,高約5米,巨大的蓋下可容納十餘人。

為解決油氣運輸問題,中國石油投資8億元,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上建起了全長522公里的沙漠公路,也是中國大陸征服「死亡之海」的一大傑作。

無數個蘆葦柵欄,和草方格組成的防風固沙帶,像兩條連天接地的金絲網,如蜿蜒逶迤的巨龍,護衛著黑油油的沙漠公路。

1995年9月30日,沙漠公路通車那天,全國各界代表齊聚為「逆境園林」奇蹟剪綵。

這條路北起輪台縣,南至民豐縣,使和田至烏魯木齊的距離縮短了500公里,它是世界上穿越流動沙漠最長的等級公路,也是支撐塔里木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南疆各族人民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後來被列入世界金氏記錄。

白天,塔克拉瑪幹赤日炎炎,銀沙刺眼,沙面溫度有時高達70~80度,旺盛的蒸發,使地表景物飄忽不定,沙漠旅人常常會看到遠方出現朦朦朧朧的「海市蜃樓」。

沙漠四周,沿葉爾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車爾臣河兩岸,生長發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

特別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兩岸,長生蘆葦、胡楊等多種沙生野草,構成沙漠中的「綠色走廊」。

「綠色走廊」內流水潺潺,綠洲相連,林帶中住著野兔、小鳥等動物,亦為「死亡之海」增添了一點生機。

愛植物如命 撒愛戈壁荒漠

沿著塔里木沙漠公路一路南行,遠處是層層疊疊、一望無際的沙丘,近處兩側卻是高四到五公尺的綠色屏障。

在流沙包圍的塔中植物園,醉人的綠色讓人瞬間發蒙:這是夢還是真?

1963年12月23日生於烏魯木齊的常青,經常把皮膚晒得黝黑,有些脫皮的雙手偶爾撩一下,有些凌亂但不失幹練的短髮,一談起植物就眼睛發亮、滔滔不絕,常青說:「我喜歡植物,這些植物就像我的孩子。」

1991年,常青和同事們南下沙漠邊緣的肖塘,為沙漠油田生物防護篩選培育植物—「越往南走風沙愈大,嘴裡的沙子都磨牙。」

從烏魯木齊到肖塘近七百公里的路程,常青和同事們走了一個多星期,天天搬著《新疆植物名錄》查找,為此走遍了南北疆的戈壁荒灘。

抵達肖塘後,最先迎接他們的是一場接著一場的風沙,在寸草不生的荒漠上建苗圃,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

高溫炎熱,風沙肆虐,在常青和同事們看來也就是「那麼回事兒」,甚至沙塵暴迷路遇險,在她口中也很「平常」。 

但一提起植物,常青就滿臉心疼:「最可惜的就是那些實驗植物,剛種下去,一場風沙就全沒了。後來一颳風,我們就往外衝,得保護小苗啊!」  

用苦鹹水栽種出綠色長廊

1994年,當塔里木沙漠公路修建到塔中地區時,又在塔中進一步開展試驗研究。

為了尋找適應苦鹹水的植物品種,中科院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與塔里木油田,在肖塘建立了1公頃的植物篩選試驗基地,並在2公里公路建設試驗路段,進行苦鹹水灌溉種植植物的先導試驗。

「當時住地窩子、喝苦鹹水,實驗室只能設立在地窩子中,每當起風,沙子就從草和泥巴縫中流下來,一碗水有半碗沙子。」當年經歷,常青記憶猶新。

常青苦笑著說:「在這裡培養植物很費勁,沙子裡什麼都缺,用的都是鹹水,很多植物活不了。本來植物選育,就是個非常磨人的活兒,在沙漠中更是如此。」

在簡陋的地窩子,常青和她的同事們,一住就是12年。

從基地試驗到2公里路段試驗,再到6.2公里試驗、30.8公里試驗,風沙在她臉上留下一道道細紋,不知道吃了多少沙子。

2003年8月16日,以常青為主的三名科研人員,創立了流沙地高礦化度水,灌溉造林技術模式,提供「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簡稱塔中植物園)技術支撐。

為了尋找能在沙漠中存活的植物,常青走遍了新疆的戈壁荒灘。

有一次,常青帶著學生在戈壁上,尋到一種荒漠灌木,但季節不對,無法採種,就用GPS及北斗定位,計畫第二年再去,「第二次跑到那個點去找,沒有那個植物,我又不甘心,站了半天,找了方圓一公里,轉了一大圈才找到,它的種子帶刺,手不能抓,抓了扎手,找了兩個木棍一點點在那刨,像筷子一樣夾出來。」

沙漠中風沙大,常青和同事們利用前期在試驗站的技術,利用紅柳、梭梭和沙拐棗,把綠化區域固定好,然後劃分出不同的區域,用尼龍網紗帳一塊塊圍出來,再把新植物種進去。

塔中植物園的工作人員申世靈說:「我在電視上看過都是光禿禿的沙漠沒見樹,到這裡來我就是好奇,這麼多的樹,這個苗子怎麼種、怎麼管理,來到這後,這些都是她教給我的。」

在常青和同事們的努力下,2004年,塔中植物園初見雛形,科研人員在沙漠腹地成功引種了100多種耐鹽鹼的植物、2,000多萬株各類苗木,在塔里木沙漠公路兩側形成了一條長436公里、寬70多公尺的綠色長廊。

工程完工後,大多數人都回歸了都市,而常青卻選擇繼續留在沙漠。

用孤獨的愛陪伴綠色生命

2005年底,塔中植物園建成之後,塔里木油田在436公里的沿線,建起了108座水井房,一百多對夫妻護林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每年的3月到10月,護林員每天的工作:就是給轄區內的20多萬株植物澆水,全靠水泵抽出後,通過一條條像血管一樣的滴灌帶,養護著公路兩旁的防沙植物。

送菜的生活車,10天才會來一趟,偶爾會有遊客和司機來找水,就再見不到其他訪客了。  

「一刮三級風,就是漫天的黃沙,不出門都是一嘴沙子,待在這兒是名副其實的吃土,她一年竟然能待260多天!」塔中植物園工人張國平一說到常青就直驚嘆:「剩下的100天,她不是在採種,就是在採種的路上,因此她女兒送她綽號『沙漠女神』。」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