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民主其實也是一種認知戰

未得到過半數支持,國會三黨不過半,賴清德成為「雙少數」總統。圖/中央社
未得到過半數支持,國會三黨不過半,賴清德成為「雙少數」總統。圖/中央社

陳朝平/資深媒體人

甚麼是民主?想必絕大多數的人會很直接地回答:「民主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啊」!不過,把這話擱在現實民主政治裡,卻很有問題的!

就以剛剛落幕的總統大選為例,賴清德以558萬張選票、40%得票率贏得總統寶座,侯康配得到了35.5%、467萬張的選票屈居第二,柯盈配得到369萬張票、26.5%得票率,掛車尾,形成三黨不過半的局面。不僅如此,立院改選,國民黨得到52席,躍居不穩定的國會第一大黨,民進黨51席,民眾黨全賴政黨票取得8席不分區立委,無黨籍2席。國會也形成隨時可以變動的不穩定不等邊三角形的局勢。

無論賴清德的40%得票率,還是國會的三黨不過半,誰是多數?誰是少數?賴清德的40%只是相對多數,還有60%的選民並不支持他,未來四年,為什麼60%的多數反而要服從40%的少數?另一方面,國會裡的多數和少數,隨時可以變陣,究竟何時的多數才是多數?隨時可變換的少數,憑甚麼要服從時時在變的多數呢?

不僅如此,深一層看,此次大選投票率只有71%左右,賴清德取得的40%得票率,只取得了71%具有投票權人口裡4成公民的支持率,換算成全體具有投票權公民人數,賴只獲全體公民28.4%的支持,意味著全台灣有71.6%的公民不支持賴清德,那麼,為什麼71.6%的公民要服從28.4%公民選出來的總統呢?少數服從多數豈不是成了多數服從少數?多數服從少數,和專制極權政體又有甚麼不同呢?只因為這個少數是選出來的嗎?更何況,民進黨執政的紀錄顯示,即使民進黨佔多數時,也從不尊重少數啊!

這次選戰有個重要的議題變是「戰爭VS和平」,「繁榮VS衰退」,兩者都關係到現在16歲青少年未來4年的權益和福祉,可是,年滿16歲的青少年並無投票權,那麼,憑甚麼年滿20歲的1954萬具有投票權公民身分的人,可以代為決定為來年滿20歲年輕人的命運?有投票權且去投票的公民,就可以多數決定、甚至霸凌少數人的命運嗎?少數人就必須無條件服從多數人的決定嗎?

很多時候,民主,只是一個迷思(Myth),是一種麻醉劑。民主兩字,讓人誤以為自己脫離了專制王權的桎梏,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和幸福。套句現在流行的話語,民主,不過是政黨和專業政治工作者發動的一種「認知戰」,認知戰實施日久,大家習以為常,忘了細查其中的弊端。

上世紀50年代,印尼總統蘇卡諾便曾不屑地給民主下了個定義:「不過是50%加1罷了!」豈止是這樣?美國歷屆總統大選投票率都不高,2020年大選的66.9%創下了120年的最高紀錄。換言之,以言美國總統大選,選出來的也不過是個百分之三、四十的少數總統,不是甚麼50%加1的多數總統!如果再仔細分析美國總統和兩黨參眾議員的背景,不難發現,美式民主,當權的,非富即貴,政二代、三代,滿華府行走,權錢交易,代兼繼承,比起我們嗤之以鼻的共黨政權,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僅如此,美國1%最有錢的人掌控的資產超過90%民眾資產的總合,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再擴大,唐代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美國已是日常!這樣的民主,已成了「多數沒錢的人,服從少數有錢的人」!這樣的美式民主,還能擄獲台人的心,不是台人太蠢,就是民主的認知戰太成功了!

話說回來,民主雖非完美,還是比較理想的政體,而民主之弊,也必須以制度的修正救濟之。就台灣民主之弊,至少有下列三點必須及時修正。

第一、總統選舉,無論兩人角逐還是多人競選,第一次投票無人獲票過半時,即應進行第二次投票,以尋求投票總人數的絕對多數,避免少數執政,導致政局不穩。

第二、實施總統制,為探求最近、最新的民意,總統和國會議員選舉不應同時舉行,至少,國會議員選舉應有半數席次與總統選舉分開舉行。或者,可將國會改成兩院制,其中一院選舉單獨舉行。

第三、牽涉不具投票投票權民眾的權益問題,諸如徵兵、募兵、延長兵役等,不宜在大選中由具有投票權的「大人」代決代行,而應另行舉辦公投,由權益當事人投票定之。

台灣現行選舉制度的弊病,說穿了,率多源自李登輝和宋楚瑜,提名了一大票黑金土豪、不學無術的所謂修憲國代,胡鬧修憲所致!當年,怎麼栽,如今,怎麼收穫!國民黨敗選,怪不得別人,台灣淪為「民選專制」,還是「少數亂政」,都是報應!就算想改正,當年作繭自縛,怕也是難上加難!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