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清/開南大學人社院公共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副教授兼執行長
美國總統川普強勢回歸,二度上任總統大位以後,不斷對外宣示美國進入經濟緊急狀態。於是,川普擂響關稅戰鼓,對三大貿易夥伴的墨西哥、加拿大、中國大陸加徵關稅,已於2月4日起實施,關稅大戰正式開打。此外,他也預告後續動作,因歐盟拒絕進口美國汽車及農作物等,將對歐盟徵收關稅;並揚言最快2月中旬將對電腦晶片、製藥、鋼、鋁、銅及石油天然氣等進口貨品加徵關稅;又特別威脅將針對台灣製造的半導體晶片課徵100%關稅。全球股市聞訊紛紛重挫,美元油價走高,影響遍及整個美國與全球市場。
川普開啟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以下擬就危機管理進行思考與分析:
加拿大、墨西哥面對川普加徵關稅都當成危機進行管理
首先,從事前評估與即時反應來說。川普上任前已宣稱要對墨、加、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上任後立刻付諸行動,讓全球經濟陷於陰影籠罩之下,世界前景呈現高度不確定性。評估可能的反作用是:一則斲喪了美國與主要盟友和貿易夥伴之間原本友善的關係,二則損害了美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作為可靠夥伴的形象,擾亂長期既定貿易關係。
當時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緊急和川普熱線通話,立即展開危機處理,希望川普打消念頭;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指出,歐盟必須進行協商而非報復,「坐下來討論,看看大家能夠如何合作一起解決問題」,同時敦促歐盟國家增加對美採購,希望避免引爆貿易戰而危及全球經濟成長。
反觀台灣對美享有龐大貿易順差,川普盯上只是時程問題而已,尤其晶片相關產業根本無法置身事外。當時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林德福即已即時在國會反應與質詢,關切美國可能針對十大進口國下手,如果對台灣加徵關稅,究竟對經濟成長率影響多大?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陳淑姿當時表示:「初步評估川普關稅影響可能2026年才會顯現,屆時將進行估算,影響層面還待觀察。」面對如此重要的政策議題,政府卻以「屆時估算」、「還待觀察」,豈可如此不負責任?
其次,就當下之際應有的對付態度來說。就在關稅令實施的2月4日前夕,美、墨、加三國領導人各自在社群平台分別宣布:川普分別與墨國總統薛恩鮑姆、加國總理杜魯道對談通話後,加、墨兩國都願意承諾強化邊界措施以阻擋越境移民和毒品,美國因此針對兩國關稅令暫緩1個月實施。至於中國大陸方面,川普則說,可能會在開徵關稅前24小時內,與中方展開對話。高盛經濟學家做出具報告指出,這些關稅措施看起來可能生效,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在最後一刻達成妥協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上述相關當事國領導人莫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走鋼絲的表演者」心態,面對川普關稅新政策,希望儘早避免貿易危機而傷及本國經濟成長,因而急著與川普政府打交道、協商。而台灣又如何反應呢?
川普早就批評台灣搶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現在又表示,將針對台灣製造晶片課徵100%的關稅;在川普第一任時就已經採取了關稅戰,有不少台商就轉進墨西哥設廠;但第二任期的關稅戰卻從墨西哥開始點燃。台商顯然是被殃及的池魚。但是台灣執政當局中,號稱是歷任最懂半導體產業的經濟部長郭智輝,始終提不出實際作為。經濟部所公布的四項措施,普遍被產業界認為是老調重彈,部長甚至還在說「(台灣)與美國是供應鏈夥伴,美國設計、台灣代工是台美雙贏模式」,加徵關稅和「美國設計台灣代工」有什麼邏輯關聯嗎?郭部長的意思是因為美國設計台灣代工就不會被加徵關稅,真的嗎?如果仍被加徵,郭部長是否要下台負責?
台灣面對輸美晶片可能被加徵100%關稅輕忽且無對策
危機發生時應該進行可解決問題的危機管理,避免錯誤評估與決策。因此,墨西哥、加拿大、歐洲央行都持「危機管理」的心態,希望能在關稅貿易戰危機爆發的初始階段,竭盡所能避免危機發生,防範危機發生於無形。尤其必須儘早建立妥善的危機訊號偵測系統才是上策,民進黨政府顯然無能建立此機制。面對國會在野立委質詢,「屆時將進行估算」敷衍搪塞。而經濟部揭示的措施,被憂心忡忡的產業界戲稱就像「把自己當成美國商務部,反而是在為美招商。」台商為生存,似乎只得自救,那要政府何用?
當各國對川普發動關稅貿易戰都嚴陣以待時,民進黨由立法院總召柯建銘卻帶頭搞「大罷免」,聲稱要罷免掉藍營區域選出之41席立委。如此勇於內鬥,當家鬧事,卻怯於公戰不敢去向美國要求免徵關稅,不但令人失望,也令人對其反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