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美國重量級學者葛來儀被權威《紐約時報》報導引述:「我認為台灣說服自己,他們與美國關係良好,在國會有很多朋友,他們能夠度過風暴。」賴清德總統14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提示三大國家策略方向,只是更凸顯了葛來儀對台灣局勢的高度憂慮,面對內外空前的挑戰,賴政府仍然自我感覺良好。
《紐時》刊出「美台關係面臨不確定性,台灣如何應對川普的好鬥與關稅」專題報導,在華府、台北、舊金山訪問了十幾位美國與台灣的現任、前任官員、國會議員,其中格外引人矚目的是,「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是深受各方尊重的美國學者,以她一貫堅定支持台灣、對民進黨友好的立場,都忍不住說出重話。
葛來儀說,「川普發表了這些言論時,我覺得給台灣人民敲響了警鐘,他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單以14日國安高層會議的背景、時機、與具體內容來看,賴政府顯然仍未覺醒,也無法體察未來的風險與危機。
葛來儀示警 賴政府聽到了嗎?
相對於世界各國積極因應川普2.0,只能以因循怠惰形容賴政府。自從去年11月川普當選總統後,他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至少已通過3次電話;日本首相石破茂帶著厚禮千里迢迢飛到華府,並做出具體承諾;川普13日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印度承諾進口更多美國石油和天然氣,以縮小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主要國家不但未雨綢繆,更由國家領導人親自主導決策,落實行動計畫,台灣則是到14日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停留在規劃、決策階段。
《紐時》指出,在公開場合,台灣政府對美台關係表現出鎮定且充滿信心的姿態。然而,知情美國官員透露,台灣官員上個月和去年12月前往華盛頓期間,試圖與川普的核心圈子建立聯繫,但到目前為止成效甚微;華府圈內人士也認為,對於川普政府的重要人事任命,「看起來台灣好像押錯寶。」
台灣與川普政府之間缺乏溝通管道已成為雙邊關係的重大障礙與退步指標,也是對美外交工作的嚴重失誤。賴清德透過國安高層會議與會後的記者會隔空喊話,能有多大效果?
最關鍵的問題是,賴清德要向川普傳達何種訊息,賴清德提示的台灣持續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加速強化國防;擴大對美國的投資與採購,促進雙邊貿易平衡;以及「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缺乏具體目標與行動方案,令人感覺是拖延戰術的「空包彈」。
以投資為例,台灣目前對美總投資為1千億美元,賴清德只宣示要擴大投資,反觀石破茂是具體承諾從日本現有的8千億美元對美投資擴大到1兆美元。此外,根據美國統計局最新資料,台美貿易逆差去年已飆升到739億美元,是美國第6大貿易逆差國,也是川普最在意的問題,他也因此提出「對等關稅」等反制措施,賴清德以「促進雙邊貿易平衡」一句話帶過,避重就輕恐怕只會更激怒川普。
川普念茲在茲台灣盜取美國半導體產業,打算對晶片課徵關稅,終極目標是要「台積電」、甚至整個半導體產業鏈與供應鏈在美國生根,賴清德的因應之道是「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不但與川普的企圖南轅北轍,思維仍停留在拜登政府時期。
賴清德也表示,為展現保護國家的決心,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占國內生產毛額(GDP)3% 以上的目標,民進黨也煞有介事敦促不分黨派支持,但川普的國防團隊明確表示,台灣國防預算應從現有的GDP占比2.5至少增加到5.%。已被川普任命為國防部次長主管政策的柯伯吉曾表示,「雖然保衛台灣對美國來說有極大的利益,但美國人不是沒有它不行。」再次說明,賴政府與快速變動的世局已經脫節,連攸關台灣安全的國防議題都出現認知落差。
賴政府誤判形勢 坐失先機
川普一切以美國優先,許多訴求過於霸道、不盡合理,台灣理應據理以爭,但賴政府更熱衷國內政黨惡鬥,到目前為止仍縱容「大罷免」無限上綱,對外則誤判形勢,輕忽川普2.0的衝擊,坐失應變先機,現在問題迫在眉睫,才草草召開國安會議,處處顯得被動,軟弱無力。
賴清德在國安會議中喊話,在亂局中站穩腳步,在變局中尋求制勝之道,臺灣必定能夠再次通過時代考驗,只是大多數國人無法感受到賴清德的信心,面對咄咄逼人的川普,更憂心台灣要如何度過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