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平台】AI浪潮下台灣高教體系的人文困境

數發部攜手輔仁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孵育NGO「公益x資料創新」能力。圖/取自數發部官網
數發部攜手輔仁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孵育NGO「公益x資料創新」能力。圖/取自數發部官網

蔡東杰/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政治所教授

隨著近期一波AI討論浪潮席捲媒體,除了相關議題網路聲量暴漲與股市題材受到熱烈關注,人們聚焦之處多半在於其潛在「利多」,以及自己應該如何掌握捉住這個嶄新的時代脈動。不過,相對於前述正面樂觀喧囂,一股負面悲觀的焦慮感似乎同時在整個高教體系人文領域蔓延開來。

AI發展衝擊人文社會學科

焦慮的來源主要有三:首先,最直接的衝擊來自招生壓力,原本就因為「少子化」而瀕臨斷崖邊緣的窘境,在政府與大專院校一窩蜂迎合AI潮流,開設相關課程和學位的排擠下,讓本即處於弱勢的人文領域更感受一股刺骨寒風,即便頂尖大學也不例外;其次是教學評量壓力,在ChatGPT等新興AI輔助工具成為時尚之餘,特別對於以文字邏輯撰寫為主流的人文領域而言,無疑大大增添老師們在判讀學習報告時拿捏公平性的難度;第三,最根本之挑戰還是整個學科的存續,由於AI的未來性受到高度期待(或渲染),若干人文研究領域是否因為「可取代」而最終被迫關門,不啻引發某種生存危機的想像。

嚴格來說,前述討論未必為假,也確實點出一些實際的問題與挑戰,至於人文領域對此議題之討論顯然普遍存在悲觀意識,問題是,此種悲觀究竟是真心覺得無法應付此股新浪潮?還是源自長期以來處於被忽視弱勢一方之無奈?

不可諱言,從上世紀末以來,「重理工、輕人文」便是台灣高教發展的明顯特徵,資源分配之極端不均自不待言,更甚者,在所謂廣義人文領域當中,「商管」學門由於「更具就業應用性」和可能獲得較多資源挹注(爭取捐款),促使各校紛紛努力經營高階經理人班(EMBA),從而讓許多「純研究」又難以爭取外部資源之人文社會科系被排擠到學校與體系角落嗷嗷待哺,不僅成為「少子化」下之招生高危險群,也成為AI海嘯衝擊下人人自危的心理來源。

人文社會學科要自信、自省、自勉才能面對AI挑戰

當然,所謂「重理工、輕人文」之結構特質不可能被輕易扭轉,即將於2028年到來之生源斷崖亦屬迫在眉睫,面對AI浪潮可能深化結構扭曲,那麼,台灣人文領域發展的未來究竟何在?

面對焦慮的第一步還是「他山之石」,也就是瞭解其他國家的現狀與處理方式。事實上,這方面的資訊並不缺乏,學界亦多半知道別人的情況,問題是多數情況就僅止於理解(或者羨慕),而沒有把相關經驗轉化成可能政策建議方案之更積極作為;當然,最有意義的途徑是由政府(至少教育部,但就此議題涉及之面向而言則層級可能要更高,例如總統府)帶頭討論,但政府倘若有意願,面對二十年來高教改革爭議不斷,真想出手應該早就有行動了,因此,問題還是回到人文領域學術社群手上。

即便招生困難、系所存續,乃至學門未來都是明明白白的挑戰,關鍵還是在於人文領域研究者的「自信」、「自省」與「自勉」。

事實是,人文領域受到自然理工領域資源排擠早已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今日生源窘境之人口結構走向也早就昭然若揭,但二十餘年來大家又做了些甚麼呢?是否曾經正視這些議題並秉持「理性公正」勇於批判,還是終究隨波逐流,甘於鄉愿?是否曾經努力尋求共識,凝聚力量來一起解決問題,還是選擇冷眼旁觀,安於現狀?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做些甚麼,又如何能夠期待別人來幫自己解決挑戰?

正所謂「自助而後人助」,「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目前情況實則遠遠不到真正絕望境地,如果甚麼都不做,或許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啟思平台專稿,授權梅花媒體集團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