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稱這是「解放日」(Liberation Day),但他2日宣布對全球實施「對等關稅」的舉動,若未能實現其經濟重塑承諾,不僅可能引發經濟動盪,也可能對共和黨造成政治衝擊,導致明年的期中選舉失利,進而失去國會主導權,目前,川普所屬的共和黨僅以些微差距控制參眾兩院。一位不具名的前共和黨國會幕僚諷刺說:「所謂的『解放日』看起來是要解放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手中的鈔票。」
路透報導,專家指出,要讓美國製造業復興、重組供應鏈、推動生產回流,恐怕需要數年時間,而這正是川普與其支持者宣稱關稅將帶來的成果。但在這段過渡期間,消費者可能會面臨更高物價,經濟可能下滑,盟友也將對美國商品祭出報復性關稅。雖然川普稱這些只是「小小的干擾」,但面對明年期中選舉,選民未必能接受這些代價。
前白宮通訊主任杜布克(Mike Dubke)表示:「川普對痛苦的忍耐力很高,但這可能在投票箱前變成真正的痛。問題是,我們什麼時候會看到川普與幕僚所預期的好處?因為距離期中選舉只剩18個月了。」
經濟學家指出,關稅本質上就是加在消費者身上的稅。根據路透與益普索(Reuters/Ipsos)民調,70%的美國人(其中62%為共和黨人)相信關稅將推高食品與消費品價格。約53%的受訪者認為關稅利大於弊,31%持反對意見,其餘表示不確定或未作答。僅31%同意「關稅對美國勞工有利」,而48%不同意。
胡佛研究所學者、前共和黨顧問陳仁宜(Lanhee Chen)表示:「主要風險就在經濟。」他指出,一方面是物價立即上漲對總統形象的打擊;另一方面則是經濟步入衰退的潛在風險。儘管他表示這些推測仍屬早期階段,但他也支持將關稅作為政策工具使用。
川普在競選時承諾降低物價,選民對通膨的憂慮則曾重創他在2024年的對手、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川普周三表示,從34%的中國商品關稅(加上原有20%)到20%的歐盟關稅,將為美國帶來鉅額收入。他說:「現在輪到我們繁榮了,我們將動用數兆美元來減稅、償還國債,而且這一切會很快發生。」但實際上,關稅是由美國進口商支付,這些成本最終通常轉嫁給消費者。
共和黨內部的不安已初見端倪。在佛州1日舉行的兩場特別選舉中,共和黨僅以些微差距險勝,遠低於川普去年在該州的領先幅度。而在關鍵搖擺州威斯康辛州,一位民主黨支持的自由派法官輕鬆當選最高法院大法官,擊敗獲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與川普支持的保守派對手,形成選民對川普與馬斯克的反撲。
同一天,美國參議院以51票對48票通過法案,擬終止對加拿大的新關稅,當中有4位共和黨人倒戈支持。不過該法案在眾議院恐難推進。
川普宣布關稅後,美國股指期貨應聲下跌。若股市全面走低,將影響美國民眾的退休金帳戶如401(k)。一位不願具名的前共和黨國會幕僚諷刺表示:「所謂的『解放日』看起來是要解放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手中的鈔票。你不能突然煞停一艘航空母艦,也不可能一夕之間重塑全球經濟。」
白宮則回應表示,通膨是前總統拜登(Joe Biden)造成的,而川普政府正竭盡所能降低民生開銷,否認其貿易政策會帶來政治後果。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聲明表示:「川普總統唯一關注的是美國人民的福祉。他這次歷史性的貿易行動體現了他要重建美國工業與勞工尊嚴的承諾,而不是沉溺於無謂的政治假設。」
拜登任內通過三項主要法案,投入數兆美元重建基礎建設、促進半導體、能源與電動車等戰略產業,是民主黨試圖強化本土製造的路線。但如今,民主黨可能將川普的關稅政策攻勢視為選舉主攻點。
儘管川普繼承了拜登任內的穩健經濟,但近期經濟信心指標已明顯轉弱。自川普高調喊出關稅後,企業與家庭的經濟信心在過去兩個月普遍轉為悲觀,與去年11月選後樂觀氣氛形成強烈對比。
小企業主的反應也呈現分歧。在傳統民主黨城市巴爾的摩,Marlin Steel鋼鐵公司老闆葛林布拉特(Drew Greenblatt)認為,川普關稅已推升訂單,客戶轉向美國製產品。但華府的葡萄酒專賣店DCanter老闆華納(Michelle Lim Warner)則感到悲觀。她表示,店內三分之二的酒來自歐洲:「一瓶原價25美元的酒,誰還願意花75美元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