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泰順博士/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暨中美文經協會理事
馬斯克揭發USAID收買媒體宣揚美國價值
馬斯克整肅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揭發該機構運用大筆經費,資助三十多個國家超過六千位記者,宣揚美國政府所定義的價值思維。其中包括以批判「新疆再教育營」聞名的「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部門負責人貝書穎(Bethany Allen-Ebrahimian),亦坦承她資訊的取得均仰賴美國政府背後的金錢力量。USAID種種醜聞的曝光,使得許多表面號稱獨立的非政府組織與媒體瞬間跌落神壇。馬斯克因此鄙夷的嘲諷:「獨立媒體,笑死我了」。
對國際政治稍有涉獵的朋友,對美國政府收買媒體宣揚美國價值,應該不會訝異。但此次翻開政府帳冊完整公開收錢人名單,仍然讓人驚怖不已,尤其名單透露出美國政府滲透他國社會的深度與廣度,確實超過一般想像。以台灣為例,如「台灣廢除死刑聯盟」、「台灣事實查核基金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基金會」、「台灣同志熱線協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等,這些被認為具有公益性質的團體,竟然俱都是美國政府以金錢長期豢養的對象,很難不讓人懷疑這些團體的訴求是否別有目的。
七十年前美國政府收買政治學者造成學會分裂
美國以金錢介入社會運動並非今天的現象,上個世紀六○年代也曾因此轟動一時,甚至還引發美國政治學界對政治研究方法的變革。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共產運動風起雲湧,不僅赤化了中國與東歐,也鼓動許多亞非拉國家向後殖民政府挑戰,成為美國建立戰後新秩序的最大威脅。由於共產主義以群體意識,如階級屬性,為論述基礎,認為個人所屬的環境與社群會影響個人的價值判斷,故階級或群體差異若不消除,人類便不可能達到完整的自由與獨立。由於財產關係是造成階級區分與群體差異的主要因素,共產主義因此主張廢除私有財產制。這樣的主張,無疑直接挑戰美國立國的個人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故而,在防堵共產主義擴張上,美國人認為除了軍事圍堵,也不能輕忽意識形態上的論辯。
與此同時,芝加哥大學正好有幾位政治學者感慨於傳統制度研究無法完整解釋政治現象,於是試圖從群體資料去歸納個人的行為傾向,藉以了解政治事件的發生,學者稱之為「行為研究學派」(Behavioralism)。此學派的若干論點,被認為與馬克思的主張針鋒相對:1. 個人行為的累積是政治與歷史發生的源頭,反對馬克思的階級決定論;2. 最可考靠的群體資料為選舉投票數據,故研究首重選民投票結果,次則透過民調了解社會民心走向,這些共產國家均付之闕如;3. 個人既有突破制度框架改變命運的潛能,社會與政治的觀察者必須恪守價值中立,才可能了解真正改變的動因;但馬克思認為人皆是特定階級的產物,不可能價值中立。
由於行為研究學派的主張與馬克思主義形成正面的批駁,美國政府視此為對抗共產主義的利器,於是投入大量資源支持此一學派的發展。行為研究學派因此在1950年代與1960年代獨領政治研究的風騷,相關學者長期操控美國政治學會的研究課題與經費,學者申請研究經費補助,計畫上如果沒有「行為」兩字便註定無望。
政府黑手的操弄終於在1968年美國政治學會年會前曝了光,部分年輕學者揭發,許多素孚眾望的權威學者與學會的領導階層,竟然長期收取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經費津貼。年輕學者譏諷前輩學者言必稱「價值中立」,但發表的研究成果根本就是在為美國價值與憲政體制擦脂抹粉。1968年的美國政治年會因此出現嚴重分裂與對立,大批學者因此走出會場另開「會外會」,並稱自己為「後行為主義學派」(Post Behavioralism),與主流學派互別苗頭。此一分裂,迄今依然餘波盪漾。
如果川普口中的「深層政府」(Deep State),連自己國家政治研究的權威組織都敢收買與滲透,資助他國同性戀團體或人權組織在各地小打小鬧,便不足為奇。只是,生活在美國保護傘下的台灣社會,對於美國表面上的善意,是否更應謹慎以對?如果全然「不准疑美」,難保最終不會被人打包賣掉。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