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炫/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陸配網紅「亞亞」(劉振亞)遭到移民署撤銷居留許可,因為公開在網路上宣揚武統,離境前夕在內政部前引爆陳情衝突,抗中網紅「八炯」(温子渝)與「閩南狼PYC」(陳柏源)現場要求辯論,一度造成兩方人馬叫囂推擠。然而,亞亞事件在言論自由上出現破口,武統說詞恐不在此保障範圍,趕走陸配之後,是否緊接法辦國人,如果沒有訂立標準,恐讓麥卡錫幽靈重返台灣。
《晚安,祝你好運》這部電影描述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愛德華•默羅與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的歷史衝突事件。麥卡錫1950年發起全國性反共十字軍運動(又被稱為「麥卡錫主義」),大肆渲染共產黨人士入侵政府和社會,造成當時全國瀰漫一股「紅色恐慌」,之後才被引申泛指胡說八道作為;如同此次「亞亞」事件,先是鎖定國內進行標籤化「統派份子」進行政治攻訐,後又針對「在台陸配」加上左派烙印,儼然已在麥卡錫主義下失去理性判斷。在當前台灣社會中,針對中國的強烈反對情緒如同美國當年的麥卡錫主義,這種現象不僅催生特權民粹,也對表演政治和媒體造牆產生深遠影響。
抗中生態 特權民粹
「民粹主義」是指號召平民百姓、未受教育者、非知識份子,形塑創造性與道德優越感的崇信,藉由「下層」發起運動,給予特權並賦予其合法性,導致一種群體反智的社會態度。當「亞亞」以「舔共陸配」的負面人設完美出場,八炯再以「歡樂送」訴諸激情群眾,從線上開噴隔空交火,再到松山機場群魔亂舞,政府至今卻未公佈未來相關言行的基本規範,究竟是陸配角色的先天不足,還是言論內容後天失調,企圖脫離是非而弱化法理,已讓特權民粹形塑理盲濫情。
理盲是指脫離是非並且背離法理,為了一己之私目的,透過各種批判論述;濫情則是弱化理智並且訴諸情緒,為了強化鄉愿盲從,鼓吹一種支持效應,理盲濫情通常伴隨民粹操弄。如同八炯早在亞亞驅離出境之前,頻頻向內政部與移民署公開喊話,要求必須限期離開,喊話粉絲上街驅離武統陸配,儼然已是以民逼官的政治操作。網紅利用「反中」作為政治工具,對持不同意見者進行打壓,類似於麥卡錫時期的「獵巫行為」,這種情緒對立不僅阻礙了理性討論,可能導致民主價值與社會分裂的雙重傷害。
反中情緒 表演政治
「八炯」與「閩南狼PYC」等網紅激情演出,透過浮誇言行吸引關注,不斷強調「敵我之分」,企圖塑造一種「愛台」與「舔共」的對立面,使得中道輿論場域逐漸失去理性空間。「亞亞」身為陸配難道寄望他會「愛台」?卻讓這類反中情緒在政治層面逐漸外溢,導致公眾人物被迫表態,而將「抗中」作為主要敘事框架,這種現象並非單純的愛國表現,而是一種政治分化策略,透過內部鬥爭來向執政當局公開輸誠。
「八炯」去年在國民黨黨部前舉辦「冬季青鳥在台北」活動就已公開面試,搭配先前號稱開箱大陸統戰樣板的「閩南狼PYC」,期間脫口而出:「我敢承認,我們就是來面試拿文化部的錢 」,此話引發網友議論是否淪為側翼,政府單位當時也沒出面否認,迫使政治網紅的「反中情緒」愈演愈烈。台灣內部一旦出現清除「共產主義」為名,實則進行打壓在野陣營之實,如同麥卡錫主義盛行時期「打壓異己、排擠對手」,造成無辜人士接連受害,如何平撫社會裂痕。
資訊同溫 媒體造牆
媒體在這場「紅色恐慌」中扮演造牆角色,造牆對立已經形成嚴重兩極分化,從傳統媒體到新興社群,有著為黨喉舌的鮮明立場,導致彼此強化對壘情緒。部分媒體選擇放大特定事件,並以聳動標題吸引閱聽群眾,例如「亞亞」的「非普通媽媽」等標籤化報導,導致社會猜忌氛圍愈趨加重,恐從民間武統外溢到官方軍武。
台灣資訊同溫現象與美國冷戰時期的反共宣傳極為相似,透過過濾資訊遂行選擇報導,甚至刻意抹黑異見人士,形成一種高度一致的敘事心法,使得不同立場的聲音被邊緣化,甚至遭到封殺。「亞亞」事件反映出台灣當前的輿論環境,已經展現出類似美國50年代的媒體風氣,卻無當時質疑麥卡錫的默羅出現,恐會加重台灣深陷這波意識形態的社會成本。
當台灣反中情緒成為民粹工具,導致輿論場域淪為表演舞台,媒體報導加速社會對立,理性討論空間遭到不斷壓縮,才會出現類似美國麥卡錫的時空背景。「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會押韻。」唯有回歸理性與法治,確保言論自由與社會公平,才能避免意識形態的極端化,落實國家正常化發展。
(國戰會專稿,授權梅花媒體集團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