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韓國半導體產業長期以來被譽為國家經濟的命脈,在全球市場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國際競爭的加劇、政治動盪的衝擊以及技術轉型的挑戰,正讓這一產業面臨空前危機。與此同時,台灣的台積電(TSMC)憑藉先進製程技術與穩定的經營環境,逐漸成為半導體產業的新霸主。本文將探討韓國半導體的現況、其與台積電的競爭態勢,並分析韓國政府未來的應對措施,揭示這場全球半導體爭霸戰的最新動向。
韓國半導體的現況與隱憂
韓國半導體產業以記憶體半導體聞名,多年來帶動出口成長。根據韓國關稅廳貿易統計,2023年半導體出口額達1,310億9,000萬美元,雖占整體出口20%以上,但較2022年下降20%,創近五年新低。這顯示全球需求疲軟與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尤其在非記憶體與系統半導體領域,韓國的市場佔有率從2018年的高點逐漸下滑,2022年僅剩18.9%,顯示其技術多元化進展緩慢。
相較之下,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獨佔鰲頭。根據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數據,2023年台積電全球市佔率超過58%,遠超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12%。台積電的3奈米製程已量產,並計畫2025年推出2奈米技術,而三星雖在2022年宣布3奈米量產,卻因良率問題落後。這種技術差距讓台積電在高階晶片市場搶得先機,對韓國構成直接威脅。
政治動盪與台韓競爭的放大鏡
2024年12月3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令,隨後的政治混亂與彈劾危機重創投資信心。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指出,這一事件可能導致國際信用評級下滑,影響半導體中小企業的融資能力。相比之下,台灣穩定的政治環境為台積電提供了堅實後盾,使其得以專注於技術研發與產能擴張。
韓國的內部危機還加劇了與台積電的競爭劣勢。2024年上半年,韓國半導體出口因伺服器與PC需求成長而實現兩位數增長,但台積電憑藉與蘋果(Apple)、輝達(NVIDIA)等大客戶的合作,出口額成長更為顯著。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建廠計畫也獲得美國《晶片與科學法》補貼支持,而韓國企業因國內動盪,難以迅速跟進國際布局,凸顯兩者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分化。
政府對策:法律與稅制突圍
為挽救頹勢,韓國政府推出多項政策。2022年8月實施的《國家先端戰略產業特別法》旨在防止技術外流並支持企業發展,要求涉及關鍵技術的海外併購須經政府批准,並提供稅收減免與基礎設施補助。2023年4月的《租稅特例限制法》(K-晶片法)進一步將大企業的投資稅額控除率從8%提高至15%,中小企業從15%升至25%,試圖刺激國內投資。
然而,與台積電相比,韓國的政策效果仍待觀察。台積電背靠台灣政府的產業支持,享有穩定的電力供應與低稅率環境,且其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高達8-10%,遠超三星的5-7%。韓國雖在2024年11月宣布《半導體生態系支援強化方案》,計畫至2027年延長稅優期限並擴大支援範圍,但政治不確定性可能削弱執行力,讓其難以追趕台積電的步伐。
技術升級與人才爭奪戰
韓國政府也在技術與人才培育上加碼。2023年5月的《國家先端產業育成戰略》計畫至2027年吸引550兆韓元民間投資,其中半導體佔340兆韓元,目標建設龍仁與平澤的巨型集群,打造全球最大記憶體生產基地。同時,至2031年投入3兆2,000億韓元培養專業人才,並計畫到2047年將系統半導體市佔率提升至10%。
台積電則採取更靈活的策略。2024年,其位於台灣的Fab 21工廠開始試產2奈米晶片,並計畫在日本與德國設廠,分散地緣政治風險。人才方面,台積電與台灣頂尖大學合作,每年培養數千名工程師,而韓國因人口老化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人才供給相對緊張。韓國雖有海外引才計畫,但與台積電的全球布局相比,仍顯得被動。
金融支援與國際博弈
金融層面,韓國2025年計畫投入14兆韓元政策性資金,包括低利貸款與1,200億韓元的半導體生態系基金,支援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相較之下,台積電2023年資本支出達320億美元,全數來自自有資金,無需依賴政府補貼,顯示其財務獨立性遠超韓國對手。
國際合作上,韓國與美國關係因川普(Donald Trump)第二任期的政策變數而蒙上陰影。台積電則已宣布有意增加仟億美元投資於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鎖定美國補助,並與日本企業深化合作,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韓國雖計畫2025年對關鍵材料實施配額關稅以穩定供應,但若無法與台積電一樣靈活應對地緣政治變化,其供應鏈韌性恐難提升。
韓國半導體產業正面臨內憂外患的雙重挑戰。雖然記憶體半導體仍有優勢,但技術轉型緩慢與政治動盪讓其霸主地位岌岌可危。相較之下,台積電憑藉技術領先、穩定環境與全球布局,正逐步拉開差距。韓國政府的法律、稅制與金融支援顯示出振興決心,但能否有效執行仍需時間檢驗。在這場半導體霸權爭奪戰中,韓國若不加速突圍,恐怕難以抵擋台積電的強勢崛起,未來幾年將是決定其命運的關鍵時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