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日前發表「從戰略模糊到戰略焦慮:台灣的川普挑戰」專文分析,因為北京加強施壓、與主要安全夥伴關係的不確定性,台灣的「戰略兩難」加速惡化,賴清德政府官員最近也備感焦慮。華府最近傳出美方將威懾中共犯台列為優先要務,中方2日宣布展開「台海雷霆-2025A」演練,台海軍事對峙升高,美中「大交易」又躍躍欲試,若不能有效穩定局面,焦慮不安情緒將蔓延到台灣整個社會。
歷屆美國總統對台灣安全都做出某種程度承諾,拜登更4度公開表示,若中共武力犯台,美國將出兵協防。川普上台情勢丕變,他不斷對台灣發出負面評論,迴避台灣安全問題,美國戰略模糊更加模糊。再加上川普翻轉美國堅定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侵略的立場,間接鼓勵北京加速統一台灣,台灣安全環境岌岌可危。
由蘭德公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白明與副主任狄皮波共同撰寫的報告指出,賴清德政府必須更迅速、採取更多行動來因應變局,甚至將台灣前途問題直接訴諸民眾。在打出王牌「護國神山」台積電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後,賴清德最近公開界定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就表示他將採取更直接、獨斷的做法,但也是躁進、危險的豪賭。
兩國論、大罷免、抗中保台 賴清德的豪賭
白明等忠實、精確描述了台灣的現況,也反映了多數美國人觀點,台灣應以加強軍事威懾及防衛韌性因應中共的武力威脅,但他們忽略了,賴清德此舉並非全然以台灣安全、繁榮及人民福祉為考量,其中夾帶了鼓吹「新兩國論」台獨主張,及擴大推動「大罷免」的複雜政治動機;更危險的是,賴清德想以挑釁中共,升高台海緊張情勢來刺激川普保護台灣。
《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近日陸續報導,台積電的1000億美元投資多少轉變美方態度,美台政治互動逐漸熱絡,七大工業國集團外長聲明未提「一中政策」,國務院官網美台關係清單刪除「不支持台獨」文字,特別是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簽署「暫行國防戰略指導」備忘錄,對台灣採取「拒止防禦」策略,將威懾中共奪取台灣列為優先要務,都被解讀為川普支持台灣對抗北京,也似乎暗示了賴清德的策略產生作用。
美國以「拒止防禦」威懾中共不能對台使用武力討論已久,從「傳統基金會」在去年大選期間策定的「2025計畫」、國防部政策次長提名人柯伯吉在參院聽證會的說明,都對拒止防禦有很深著墨,但關鍵在於目前都仍在紙上談兵階段,烏克蘭戰爭尚未結束,美國仍無法從歐洲脫身,相關策略根本尚未開始執行。此外,中共持續擴大南海、台海的行動,從解放軍2022年的「圍島軍演」、2024年的「聯合利劍A、B」演習、到正在進行的軍演,美國所謂的威懾策略是否能奏效也受到質疑。
拒止防禦 尚未測試的戰略概念
解放軍東部戰區於1日起組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周邊演練海空戰備警巡,次日就調整為海峽雷霆-2025A演練,中共對台灣軍演已經常態化、實戰化,步步進逼台灣本島,隨時可以「由演轉戰」,升高對台灣軍事威脅。
對於台海形勢最新變化,白宮回應,川普總統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的重要性,鼓勵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並重申反對任何片面以武力或脅迫方式改變現狀的行為。美國在台協會(AIT)則強調,升高軍事脅迫的伎倆只會讓緊張加劇,破壞台海和平與穩定,中國沒有理由在台灣周圍進行不負責任的威脅與軍事壓迫行動。美方的聲援與支持對台灣至為重要,但不能改變兩岸敵意、敵對行動螺旋上升,頻繁遭遇使發生衝突風險升高的事實。
無論賴清德政府如何操作,都改變不了美中台三邊關係的根本現實,第一,台灣是最弱勢一環,賴清德卻打著「和平靠實力」口號,企圖在兩大強權中玩權力遊戲,很可能惹禍上身;第二,美國外交政策取決於川普本人,他的不可預測性,不受美國傳統外交政策束縛已成為地緣政治最大變數,賴清德仍孤注一擲;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台灣問題無法脫離美中關係制約,民進黨堅持抗中保台、倚美抗中的僵硬路線,已宣告放棄了對台灣命運的主導權,由美中「大交易」來決定。
沒有和平 就不會有民主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表「台灣的時間不多了」專文警示,完全依賴美國,同時拒絕和激怒中國,不再是一條可行的前進之路。「不先確保和平,就不會有民主」,是否能消除台灣的普遍焦慮,就在賴清德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