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關稅戰:中國的戰略機運

因應美國關稅戰,大陸展開外交攻勢,國家主席習近平11日會見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左)時表示,打關稅戰沒有贏家。圖/取自中共外交部官網
因應美國關稅戰,大陸展開外交攻勢,國家主席習近平11日會見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左)時表示,打關稅戰沒有贏家。圖/取自中共外交部官網

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每當一個團隊或國家遭逢重大衝擊,若能因勢利導,往往能化危機為轉機。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關鍵不在外部環境,而在於自身的應對策略。成功,有時是精心策劃的結果,有時源自果斷的臨場決斷,有時甚至全然出人意外地降臨。

我曾經有一段經歷,深刻體會這個道理。

商道成功的原則

2006年,我受聘於從事KTV服務業的C公司,前往中國大陸開拓市場。當時,大陸正值經濟快速成長,但市場秩序尚未穩定的過渡期,各行各業百家爭鳴,KTV競爭尤為激烈。

有一次,公司在內陸某二線城市新設一家門市,由於品牌知名度在當地不高,董事長拍板推出「吃到飽」策略——顧客按人頭計價,無論消費時間長短,餐飲全數免費。

這在當時可謂破格之舉,令多數高層擔憂不已。然而這種「虧本做口碑」的打法,對新店打響名聲往往深具效果。在董事長的堅持下,新政策上線後果然不負所望,門市天天客滿。不過,更令人意外的是,月底結算,該店營收不僅創下新高,淨利甚至超過公司其他門市。

乍看之下不可思議,實則情理之中——生意的核心不在單筆利潤,而在客流量的極大化。隨後,公司全面複製此模式,加速門市升級與改裝,全面導入「吃到飽」策略,力求搶佔先機,穩固市場領頭羊的地位。

這段經歷讓我明白,商業成功的本質不外乎兩件事:一是品牌信任(商譽),二是客流規模(客量)。宏觀經濟政策亦復如是。若從這一視角審視川普政府發動的關稅戰,美國不僅損害自身商譽,也因築起關稅高牆,削弱了與全球夥伴的經貿聯繫,這豈不形同「自斷經脈」?

中國破解之道:大破大立

這,會不會是中國的戰略機運?

面對美國的貿易強硬手段,北京不必亦步亦趨,而應考慮反其道而行——設計一套非對稱的開放性關稅政策。具體而言,可針對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分階段調降進口關稅:

1. 即日實施三級稅率:進口關稅劃分成「0%、5%、10%」三個等級,所有高於這三檔的稅率,一律下調至「此級門檻」。

2. 兩年後減半:也就是下調至「0%、2.5%、5%」三個等級。

5. 五年後清零:五年後所有進口關稅全數降到「0」,打造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市場。

中國的戰略機運

這項政策看似大膽,實則具備高度戰略設計。若能果斷實施,可能引發以下四重深遠效應:

1. 國際輿論板塊翻轉: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2023年報告,全球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為2.6%,中國為2.5%,已略低於全球平均值。若進一步大幅下調,不僅將強化「中國推動自由貿易」的國際形象,也有力對比美國的保護主義,落實「東升西降」的國際印象。

2. 美陷入戰略困境:當中國以開放姿態反制美國的貿易壁壘,華府若持續加碼,必將遭受盟友質疑其霸凌行徑;若選擇退讓,又顯示其戰略失算。這將讓美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中國反而居於主動。

3. 底氣來自產業實力:根據OECD資料,中國製造業佔全球總產出超過28%,供應鏈完整、規模經濟效益顯著。在這樣的基礎下,即便取消進口關稅,真正能與中國商品競爭的國外品牌少之又少。

4. 財政未必失血:WTO指出,貿易自由化常能提升總體消費水準與產業效率。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7.1兆人民幣。若因關稅下調導致商品價格下降,且只要帶動1%的消費增長,即可產生4700億元的新增營收,進而帶動營業稅與消費稅收入成長,有望補足甚至超越調降關稅減收的金額。

結語:破而後立,大國的戰略格局

川普的關稅戰,不僅粗暴、欠缺戰略美感,更嚴重損害美國的國際形象與聲望。中國若能藉此機會,以「開放」對「封鎖」,設計出一套既體現「大國氣度」,又具備「改革魄力」的前瞻性關稅制度,不啻為一次「以退為進」的戰略反制。

想當年C公司「吃到飽」的策略突破,源自於領導者的勇於嘗試與創新。如今面對全球貿易秩序重構的歷史關口,北京若能痛下決心、果斷改革,也許同樣能在這場經濟風暴中把握屬於自己的「戰略機運」,轉守為攻,開創新局。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