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盛行的鐵甲艦(又稱裝甲艦),艦體外覆有堅硬的鋼製裝甲,並附帶蒸汽動力裝置的一種軍艦,並流行至前無畏艦後沒落為止。
到了20世紀初,第一艘改裝自遠洋客輪的全通甲板航母英國「百眼巨人號」誕生,主要用於偵察和反潛作戰。二戰期間,航母取代鐵甲艦成為了海上霸主。航母發展至今,會不會被其它軍艦替代呢?
航母真的無用嗎?有意思的是,航母無用論是由美國提出的。在冷戰時期,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航母,但為欺騙蘇聯放棄航母研製,就提出了航母無用論。
航母還是有用的
航母無用論的爭議性極高,但若參考現有技術,這個說法並不成立。因為:航母可作為全球軍力投射與威懾象徵、爭奪制海權與制空權、組織聯合作戰。這些功能不是其它艦艇可以替代的。
美國憑藉11艘航母控制26個戰略水道,並通過航母編隊實現跨洋作戰。解放軍憑著3艘航母打破了航母無用論的質疑。航母編隊包括艦載機、護航艦、潛艦可建立覆蓋半徑800公里的海空控制權。此外,航母作為艦隊指揮中樞,可整合衛星、無人機和陸基系統,提升作戰效率。
除了美國欺騙前蘇聯,在現實中,航母無用論一直有市場,因為其造價過高、每個國家的海洋利益不同、先進的反航母武器。
造價過高的航母
美國海軍鼓吹航母無用論的主要論點之一,就是其造價過高,絕非一般國家養得起。以中國航母造價為例:山東艦單艦造價約300億人民幣(43億美元)、福建艦造價約400億人民幣(57億美元)、遼寧艦單艦造價約500億人民幣(71億美元)。
接著看看美軍航母造價,更是嚇死人:尼米茲級造價約45億美元,但實際建造成本因通貨膨脹持續上升。福特級造價高達130億美元,但技術故障率較高,導致維護成本激增。
中國艦載機成本:殲-15單價約4億人民幣(0.57億美元),福建艦可搭載40架,總成本160億(23億美元)。殲-35單價約7億人民幣(1億美元),搭載50架需350億(50億美元)。
再加上支援機型:空警-600預警機單價約15億人民幣(2.1億美元),單艘航母需配備4架,總成本60億(8.8億美元)。反潛/運輸直升機單價約2億人民幣(0.29億美元),每艘航母配置10架需20億(2.9億美元)。
最後還得加上航母標準編隊:2艘055驅逐艦(8.8億美元/艘)、2艘052D驅逐艦(5億美元/艘)、2艘054A護衛艦(2.1億美元/艘)、2艘核潛艇(11.4億美元/艘)、1艘901補給艦(2.9億美元),總艦艇造價約110億美元。
艦載機總投入:殲-35(350億)+空警-600(60億)+直升機(20億)+其他機型(30億)= 460億。
航母編隊總成本:艦艇(700億)+艦載機(460億)+彈藥/維護儲備(200億)=1360億人民幣(194.3億美元)。
我們就不細算美國福特級航母戰鬥群的成本,只給個總價:航母(130億美元)+ 艦載機(F-35C單價1.2億美元×75架=90億)+ 護航艦(神盾驅逐艦18億/艘×4=72億)+ 核潛艦(35億/艘×2=70億)=362億美元。
從價格就可以看出,航母的確不是一般中小國家所能養得起的,即使龐大如前蘇聯,也無法跟上。這就是美海軍鼓吹航母無用論的主因,必須把蘇聯兵力限縮在歐亞大陸之內,不要跑到海洋與美國作對。
海洋利益之不同
美國作為一個大陸型的海洋國家,其海洋利益極為多元,總的來講,就是以控制全球地緣戰略為主,若要細分:海洋經濟產業(例如深海資源探勘)、新興能源(例如海上綠能)、全球海上交通要道控制(例如麻六甲海峽、荷姆茲海峽)、地緣政治競爭等等。
從啟蒙世紀以來,在許多時候,作為重商主義爪牙的海軍與海盜沒什麼兩樣,兩者做的幾乎是同樣的事情,例如掠奪殖民地資源、搶劫別國商船等等。今日我們把披著老虎皮外衣的海軍比喻為海盜,稍嫌過分了些,但看看美國海軍在全世界的行徑,例如只有它可以、你不可以的航行自由,其實距離海盜也不遠了。
那麼,中國發展航母編隊的目標(海洋利益)又是什麼呢?若照抄中國外交部的說法,那是八股得很,例如「中國的海洋利益是一個涵蓋主權、資源開發、安全戰略、經濟發展及全球治理等多維度的綜合體系…」。
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經貿大國,所有的經貿路線都是國家利益所在。看看美國國家利益幾百年來沒什麼改變,主要還是以掠奪(開發)資源、壓制對手為主。中國國家利益呢?一句話可以概括:一帶一路。
陸地上的「一帶」暫且不談,這涉及國家主權,複雜。談談「一路」(海上絲路)吧!全世界任何地方都看得到中國商人、中國商品、中國基建,難道不需要保護?因此,只要是中國貿易經過的海路,就是中國海上利益。
事實上,如今的海上絲路早已超越了鄭和下西洋的路線,擴大到全世界與中國產生貿易的地區與國家;近一點的地方例如東南亞,也許派幾艘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就可解決問題;再遠的地方例如中東、非洲、中南美,那就需要大型艦隊了,航母戰鬥群就是代表。
直言之,中國海軍發展的基本目的是商業、而非資源掠奪。當然,艦隊存在本身就充滿了政治與軍事意涵,例如南海艦隊派遣055遵義號、054A衡陽號和903微山湖號編隊南巡澳大利亞,就是表明對於近年澳軍介入南海、干擾中國海上貿易通道意圖明顯的抗議。對付澳大利亞這種三流海軍,若動用航母等於拿大炮打蒼蠅。
反航母武器
航母無用論最主要的論點,就是現代反制航母的武器繁多,大大增加航母的易毀性。任何反航母武器只要落在航母頭上,幾乎就可擊沉,使得航母功能不斷遞減。
以解放軍反航母武器為例,包括反艦彈道飛彈(東風-17/21D/26等)、反艦巡航飛彈(鷹擊-12/18/21、跨介質飛彈)、核動力攻擊潛艦和魚雷、戰略轟炸機、蜂群無人機、雷射/微波武器等等,可以針對美海軍作戰體系進行區域拒止與飽和攻擊。
這些武器所攜帶的第五代高能炸藥(全氮陰離子鹽)擊沉一艘航母絕對沒問題,表示全艦5千多人將葬身海底,對海軍官兵心理的影響是多麼巨大!這也是為什麼航母無用論始終有市場的原因。那麼,中國人怎麼想的呢?
無人航母的啟發
這兒所謂的無人航母,不是指無人機在航母起降,例如2024年8月,1架X-47B在布希號航母上起降。
我們指的是無人航母,就是沒有人操縱的航母與無人艦載機。試想下,一旦無人航母真的成軍服役,不但能完成傳統航母的任務,而且又不怕被攻擊,反正一船不怕疼又不怕死的無人部隊,誰看了不怕?
無人航母絕非科幻小說,現實裡已經存在了。相信大家都聽過「無人工廠」,富士康昆山廠就是。由於生產完全自動化,原本11萬人員工裁撤了6萬人,其餘都是機器人。只不過無人航母做得更徹底,不但自動化而且智慧化,完全不需要人力。
《環球網》報導,2022年5月18日,全球首艘智慧型手機無人系統母船「珠海雲」號在廣州下水,已於2023年底完成海試並交付使用。
這是艘民用科研平台,主要用於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等任務。重要的是,珠海雲搭載50架無人機、數10艘無人艇和潛航器,完全就是奔著「無人」與「航母」而去,珠海雲作為無人航母試驗艦毫不為過。
珠海雲技術亮點包括:全電推進系統、全向推進器(360度轉向)、北斗遠端操控、模組化設計和無人集群控制技術,雖名為民用,其實為076型兩棲攻擊艦提供了經驗。許多軍事專家質疑,既然075、為何076?答案很簡單,076就是作為「有人」加上「無人」航母的驗證艦。
緊接著2025年1月17日,下水了「中船探索一號」,建造周期大約9個月。外型類似航空母艦全通甲板上有3個大小不一的艦島,動力與操控技術與珠海雲相同;船長200米,寬25米、排水量只有1.5萬噸。這個不大不小噸位數可尷尬了,國內外軍事專家都在猜測中船探索一號是幹嘛用的,始終沒有一致結論。
當我們看到中船探索一號的作戰配置之後,就不會感到奇怪了:固定翼無人戰鬥機(例如攻擊-11)、察打一體無人機、無人直升機,該船不但可協同無人艇與潛航器執行總體察打任務,還可前出高風險海域執行偵察、電子戰等任務,降低人員傷亡風險,同時通過蜂群戰術消耗敵方防禦資源。其噸位較大,搭載的無人機、無人艇、潛航器數量必然遠比珠海雲多。
解放軍海軍計畫在2027年前組建3艘無人航母戰鬥群,與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等有人航母形成互補,構建中國版的分散式殺傷鏈。
結論
無人航母是個劃時代的產品,它的出現絕對顛覆現有海軍戰略與戰術。在台海戰場中,3艘「有人」航母在本島東岸監視與牽制美國航母,更外沿則可能是3個「中船探索1/2/3號」編隊,近距離壓迫關島與駐日美軍航母。
面對「中船探索1/2/3號」,美軍打還是不打?打!打一群不怕疼又不怕死的無人部隊,平白浪費昂貴的彈藥;不打!小心,它可是會打你的…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