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昨日表示,為避免教師混淆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部已經召集社會學科教師編撰「國家認同教材」,可望暑假前開發完成。對此學者表示,依據憲法,我國的國家認同就是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我們的原鄉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中國歷史;現在賴政府不准學子認同中國,形同逼國人為自己的國族認同道歉,如此編出來的教材也只能是「穢史」。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4日邀請教育部長鄭英耀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有綠委擔心學校老師利用教育手段試圖混淆學生「國家認同」,鄭英耀回應,教育部已經召集社會學科教師編撰教材,內容包含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國際情勢等,盼暑假前開發完成,給學生正確資訊。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對《梅花新聞網》表示,這是民進黨的一貫作法:李、扁時期還是「一邊一國」、「兩國論」;蔡政府致力「去中國化」;現在賴政府覺得還不夠,進一步把對岸「敵國化」,從「去中」變成「仇中」,而且把這種意識擴及教育面,把大人的意念塞進中小學的教材中。
吳昆財表示,歷史教育負有國家認同的功能在,去看《憲法》中的「基本國策」篇,「培養國民的民族精神」本來就是國民教育的目標之一。從法理上來講,我國現行體制是中華民國,我們的國家認同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而又因為歷史因素,中華民國簡稱中國,很多學者已經論述過這一點,是民進黨自己不要中華民國。若民進黨要去認同台灣國,那就修憲,帶種的話直接制憲;民進黨要修憲不敢、制憲不敢,要跟中共對幹又打不過,只敢霸凌歷史教育、洗小孩的腦。
吳昆財表示,過去課本裡說「認識中國」,尚且不完全是負面意義;現在直接要求「識讀中國威脅」,但為何不是認識中國的優點?中國真的一無是處嗎?若真如此,那中國元素早就消失在地球了,而非現在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何謂中國威脅?是指中華民國威脅?中國文化威脅?中國歷史威脅?吳昆財說,認同包括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前總統蔡英文說:「沒有人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現在賴政府的意思就是認同中國,就是認同威脅、認同敵國,這是要我們為自己的國族認同道歉嗎?
他表示,我們的原鄉就是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要把自己的原鄉視為威脅,形同自己揮刀砍掉自己的認同,這是一種斷裂、也是錯亂。民進黨可能會說「認同台灣」,那請問「台灣」的元素是甚麼?不就是從中華文化和中國歷史來的嗎?
吳昆財痛批,這是他幾十年來第一次感受到政治黑手伸進校園,教育官員完全斯文掃地、自甘成為杏壇敗類,為了當綠營的官,甚麼都敢做,未來會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可以想見,所謂的「國家認同教材」一定也是找一批綠油油的御用文人來幫襯,歷史只是為某些人量身訂做,以後將成為「穢史」的一部分。
教改論壇成員、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劉源俊說,所謂的「國家認同」就是中華民國,而中華民國國民的國家認同必須依照《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否則就是違憲、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