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中共加速軍隊現代化及不承諾放棄武力犯台;國軍兵力短缺,兩岸軍力均勢消失;川普再度執政,美國戰略模糊更趨模糊,一系列的挑戰令國人對台海安全形勢更感憂慮,美國軍事、戰略、外交事務平台War on the Rocks的一篇專文更指出,要建構足以威懾中共的軍力,台灣軍隊必須脱胎換骨,特別是軍官團的文化與思維必須轉型。
賴清德總統的「和平四大支柱」中第一個支柱就是強化國防力量,主要內涵包括,持續推動國防自主及國防採購,建立引進新興技術的機制,以及建構全民防衛體系。他最近宣示增加國防預算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延宕多時的66架F-16 C/D Block 70戰鬥機終於開始交機、國造潛艦「海鯤號」即將展開海測、國軍「漢光41號」軍演展開14天的電腦兵推,前美國駐韓聯軍司令羅伯特.艾布蘭(Robert B. Abrams),首度以「顧問」身分納入國軍參謀本部體系,顯示賴政府對國防戰備的努力。
但由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亨澤克(Michael Hunzeker)及我退役海軍軍官于孝斌聯合發表的專文則坦率指出,國軍存在許多根深蒂固的結構性及文化認知問題。以兵力短缺問題而言,除了人員不足,兵力配置也有落差,台灣軍隊以行政幕僚優先,超過作戰準備,造成第一線的步兵、裝甲兵、砲兵與海軍戰鬥單位人力短缺40%。
雖然台灣已延長義務役服役期限到1年,至少要等5年才能發揮完整效果,即使如此,這些義務役士兵配置於後方守備部隊,因此,主戰部隊兵力並未改善。最近媒體報導出現軍官申請退伍潮,雖然國防部否認,不可否認兵力短缺已是難以解決的根本問題。
諷刺的是,國軍人力狂缺,就是不缺將官,編制21萬的國軍部隊共有308位將官,以比例來說,是美國的2.5倍,以色列的2倍,而美國國防部長已經批判美軍結構「頭重腳輕」,台灣將官過多豈非更為嚴重。
更大的問題是國軍缺乏真實與嚴格訓練文化,演習都依據預先設定結果的劇本進行,政治領袖宣揚「實戰化」訓練,實際上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受到矚目的大規模演習淪為對媒體及美方觀察員的表演秀,而非認真測試及改進戰鬥能力。
亨澤克等列出一長串國軍面臨的重大問題,包括欠缺一套從採購、訓練到作戰的完整、全面性準則與作戰概念;後備訓練仍然不足,國防部拒絕接受民防為其核心任務;以及台灣軍方與社會間存在鴻溝,特別是民進黨人士帶著懷疑眼光看待軍方,認為他們是蔣介石威權政府的執行者。
專文指出,台灣的軍官團應對這些問題承擔起最大責任,追蹤台海軍力均勢變動,適時調整應變態勢需要警覺性、主動積極、創意及彈性,而台灣軍官無法展現這些能力,就是軍官團的失職。
如國軍早就應知道少子化可能導致的兵力不足問題,但他們仍默許軍隊轉型為全志願役,縮短義務役役期的政治決策,更不可思議的是,國軍已縮編到16萬人,但內部組織架構及指揮層級仍維持50萬大軍的水準。
雖然強調非對稱作戰概念,國軍目前仍繼續推動戰鬥機、兩棲攻擊艦、以及潛艦等傳統、大型武器系統,忽略更具存活性的機動飛彈系統、快速小型艦艇及國土防衛。
亨澤克認爲要改造國軍唯有從軍中文化轉型開始,他們建議,賴清德總統及其顧問本身必須先熟稔現代戰爭及掌握台灣軍隊官僚系統,然後策定明確願景;縮編原本就過多的將官人數,他們往往是抗拒轉變的主力;美國應從旁協助台灣軍隊文化轉型,以及不應過度要求台灣大幅增加國防預算,以免產生反作用,令台灣人以為付過保護費後,可以依賴美國的防護傘。
目前全球聚焦川普發動的關稅戰,台海緊張情勢並未因此緩和,亨澤克對台灣國防問題經常發表評論,他提出的批判與建言可能過於嚴苛,軍方未必認同,但兵者乃國之大事,沒有輕忽的空間,改革國軍文化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