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平台】川普關稅風暴嚴重影響非高科技產業

劉德海/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特聘教授暨國際事務學院WTO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川普政府試圖利用正在進行的關稅談判向貿易夥伴施壓,迫他們對美國稱臣,在極限施壓下做出大經濟讓利,並逼著迫他們選邊站,要求他們限制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往來,藉此來累積其與北京談判的籌碼。

川普關稅戰劍指中國大陸

換言之,川普在「美國第一」的考量下視其盟友為談判籌碼,所謂的對等關稅則是其無需任何成本的免費施壓中小型國家站到美國這邊的工具。

《華爾街日報》指出此一策略旨在藉削減川普所施加的貿易與關稅壁壘作為交換,換取各國對孤立中國大陸經濟的承諾。美方對其所宣稱乞求與其談判的70多國,強烈要求禁止中國大陸透過這些國家轉口商品、阻止陸企在當地設廠以規避美國關稅,並避免讓大陸廉價工業品湧入其經濟體。這些措施旨在打擊中國大陸,並在未來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前,削弱北京的談判籌碼。

 日、台面對川普壓力不宜躁進

此外,若從迄今川普所展現的談判行為觀之,在美方宣布對等關稅之前,急著對川普政府送金的日、台可謂戰略誤判,得不償失,自陷困境。2025年2月日本首相石破茂訪美,宣布將對美投資增至1 兆美元,同年3月,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宣布將對美國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興建晶圓廠、先進封裝廠及研發中心。

當日、台以為因此可逃過關稅大刀時,大出他們意料之外的,川普仍宣布自4月2日起,對所有銷往美國的非美國製造汽車及零組件加徵25%關稅,不給石破茂面子。接著在同月5日,川普又宣布起實施基準10%關稅,並對個別國家徵收17%至49%「對等關稅」,9日起生效。日、台分別遭受到24%與32%,堪稱驚慌失措。顯然先前所送去的前金未獲川普另眼看待。

反倒是日、台的競爭對手南韓卻因禍得福。因總統尹錫悅罷免案與代總統韓德洙彈劾案而未能與美國正常互動,也未能先行支付前金,後來川普在公開場合又一再引用日、台已付前金的案例來促銷他引外資到美國投資製造的政策。可見,因應「川普危機」重在掌握川普個人特質與其決策機制的特徵與模式,然後再見機行事,切勿莽撞。

美國採取剝洋蔥式談判

此外,另一個在談判時的注意要點是川普發言的變化。例如他最初指稱美、日應就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開採合作,後來又加上南韓,最近則稱日、韓、台可參加。若無意外,川普不僅是要將開採的天然氣出口到日、韓、台,且想要它們分攤興建所需的33億美元鋪設費用。

 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則將南韓、英國、澳洲、印度與日本列為簽訂新貿易協議的「優先對象」,所幸台灣並非如賴清德總統所宣稱的列在第一批談判名單。

這回石破茂已學到教訓,表示不會做出重大讓步,也不急於達成協議,《路透社》評論稱這是石破茂對美發出的「迄今為止最強烈警告」。同時,日本正與中國大陸和南韓重啟三邊自貿協定談判。總之,我們必須知曉川普的洋蔥式剝削談判法,切勿莽撞。更重要的是要照顧好自家企業的利益。

台灣應重視非高科技產業困境

還有,政府近期推出所謂「脫中入北」(編者註:「北」係指國際政經發展程度較高的 如美、英、法、德、日、澳、紐等「北方國家」)願景也值得再三斟酌。

刻正如火如荼展開對決的美國與中國大陸,顯示世界正浮現出川普所構建的「反全球化」在對抗習近平所繼續堅持的「全球化」,而日、韓、歐盟與澳洲等都力圖維繫「全球化」的大環境。這些除美國外的全球北方已開發國家與全球南方的開發中國家的共識,就是盼能維持對大家經貿有益的「全球化」,這些國家只不過是在川普關稅大刀威脅下被迫與之進行經貿談判,但其實它們都在積極強化彼此經貿互動或加速簽訂自貿協定以因應川普風暴。

台灣所面對的真正挑戰其實是非高科技產業的生存,而非高科技產業在面對區域變局的選擇顯而易見。

首先,非高科技傳統產業將是此次關稅風暴的最大受害者,這可從川普很可能讓高科技產業豁免關稅或享有較低關稅得知。再者,非高科技傳統產業是幾乎不可能赴美投資(除非高度自動化),因為美國工資奇貴無比,所生產的產品連在美國市場都可能賣不出去,更別說是對他國出口。

這些產業唯有著眼於與尊重全球化的國家市場的合作為宜。這就是何以東協國家與美國漸行漸遠的關鍵,他們的傳統產業的最大市場已轉向中國大陸等南方國家與歐盟。

(啟思平台專稿,授權梅花媒體集團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