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不滿百日 美國三位前總統二周內罕見先後公開譴責川普

上任未滿百日的川普接連遭到三位前總統公開批判。圖/取自NBC《YouTube》官方頻道
上任未滿百日的川普接連遭到三位前總統公開批判。圖/取自NBC《YouTube》官方頻道

在短短二周內,三位美國前總統相繼公開發聲,罕見地對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提出強烈批評,打破了美國「前總統通常避免公開批評繼任者」這個約定俗成的傳統。這一連串事件顯示出美國民主正面臨異常挑戰,凸顯了當前政治氣氛的緊張,也凸顯了美國政治的深刻分裂,為未來的民主走向敲響警鐘。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這三位民主黨籍的前總統,包括歐巴馬(Barack Obama)、拜登(Joe Biden)和柯林頓(Bill Clinton),雖然都沒有對川普指名道姓,但都傳達了明確針對性的訊息。歐巴馬敦促美國民眾抵制川普的霸凌行為;拜登警告川普正在破壞對社會安全的「神聖承諾」;柯林頓則強調川普的怨恨與控制慾不可取。三位前總統以行動和言詞表明,當前美國民主正面臨規範被漠視的危機,必須採取非常措施。唯一尚未公開表態的前總統是共和黨籍的小布希(George W. Bush),但他對川普的厭惡早已不是秘密。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歷史學家納夫塔利(Timothy Naftali)表示:「前總統們因獨特的經歷與地位,有資格在國家走向危險時發出警告。他們就像是美國人民的顧問團,當顧問團敲響警鐘時,人民應該傾聽」。

本月(4月)3日,歐巴馬在紐約州北部漢密爾頓學院(Hamilton College)發表演說,反對川普對大學等教育機構的打壓,呼籲有資源的人站出來抗爭。他強調:「修復問題要靠我們所有人,不是等待誰來救你。在這個民主國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公民,是那些站出來說『這樣不對』的一般人」。

拜登上周在芝加哥全國身障者輔導與代表大會(Advocates, Counselors and Representatives for the Disabled)上發表演說,批評川普的核心幕僚、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削減社會安全福利的政策,這是他離任後首次公開演講,「沒有人需要被政府蓄意殘忍。在就任不到100天內,這屆政府已造成巨大破壞與災難」。

柯林頓上周則在奧克拉荷馬市出席紀念30年前聯邦大樓爆炸案的紀念儀式,當時造成168人死亡。他將當地團結的精神與當前全國的分裂對比:「現在似乎每個人都在爭辯誰的怨恨更重要,誰的怨恨更正當,甚至為了獲利而誇大真相。如果我們的生活被支配他人的慾望所主導,我們將危及250年來追求更完美聯邦的進程」。柯林頓還讚揚聯邦志工的奉獻,批評川普削減聯邦勞動力的做法,並呼籲謙卑:「偶爾承認自己錯了,對你有好處」。

歷史學家指出,一位前總統公開批評繼任者已屬罕見,三位前總統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接連發聲更是前所未有。納夫塔利表示:「這在川普第二任期的前100天內發生更顯重要。通常前總統會給現任總統空間,讓其建立政權並熟悉規則。但這些前總統已看到川普將帶來的未來輪廓」。白宮目前並未對此做出回應。

三位民主黨前總統的發言強調美國的傳統與價值,但他們與川普的關係交織了許多個人恩怨。川普曾多次嘲笑拜登為「瞌睡喬」(Sleepy Joe),稱其年老糊塗,並持續詆毀拜登兒子亨特(Hunter Biden),近期甚至取消了亨特及拜登女兒艾希莉(Ashley Biden)的特勤保護。對歐巴馬,川普曾多次公開質疑他的出生地,被視為帶有強烈的種族歧視色彩。對柯林林頓的妻子希拉蕊(Hilary Clinton),川普在2016年競選中稱她「狡詐希拉蕊」(Crooked Hillary),煽動群眾高呼「把她關起來」(Lock her up!)。

三位前總統一致認為,川普違反法律與民主原則,已不適合擔任總統。拜登曾在2022年稱川普支持者為「對民主的威脅」,並指共和黨在其領導下走向「半法西斯主義」(semi-fascism)。歐巴馬在去年(2024年)競選期間將川普比作「不停抱怨自己問題的78歲億萬富翁」,並拿他與古巴前領袖卡斯楚(Fidel Castro)相提並論。柯林頓則在民主黨全國大會上嘲笑川普的年齡,強調自己比他年輕。

過去,前後任總統間往往存在某種同志情誼。例如,1976年激烈競爭的卡特(Jimmy Carter)與福特(Gerald Ford)後來建立深厚友誼,約定由活得較久者為另一方致悼詞。2004年,小布希為柯林頓的肖像揭幕時,也以溫暖的語氣讚揚其熱情與活力。然而,近年來這種情誼已不復見,即使在卡特葬禮和川普就職典禮等場合,前總統們的互動也顯得冷淡。

歐巴馬、拜登和柯林頓對川普第二任期初期的激烈行動感到震驚。柯林頓上周六(19日)的演說結尾強調,美國擁有豐富的制度與資產,但「我們真的要為了證明自己永遠正確、為了我們的怨恨比別人更重要,而將這一切置於風險中嗎?」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