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專欄】年輕人望新青安 卻望不見家園

李貴敏/現任律師

秋風甫動,廟堂之上一紙解釋令,輕輕將新青安貸款請出了《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的門檻。此舉猶如在久旱的河道上,象徵性地旋開了水龍頭,看似為焦渴的年輕世代降下甘霖,盼能為低迷的房市注入一劑強心針。然而,佇立在龜裂土地上的我們,望著那涓滴細流,心中泛起的卻非喜悅,而是一股更深沉的惘然。水龍頭是開了,但那水,真能流進每個年輕人乾涸的生命裡嗎?或者,恐怕連一只接水的桶子,都還遍尋不著?

回首這幾年,為了平抑那脫韁野馬般的房價,從央行七波的信用管制,到立法院雷厲風行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一套套組合拳打下來,確實讓市場交易一度急凍。然而表面上風聲鶴唳,數據上交易量短期急凍,但價位依舊高掛。住宅價格指數年年攀升,房價所得比始終停留在十倍以上,在六都更突破十二倍。量縮而不跌,市場陷入「價凍量縮」的僵局。對青年而言,這幾年的打房成效,帶來的不是盼望已久的平價機會,而是一次次錯過入市的時點,眼睜睜看著頭期款的距離愈拉愈遠。

於是,「新青安」從原先的青安貸款延伸而生,本應是遞給年輕人的一條橄欖枝。五年寬限期、利息補貼,多麼溫柔的許諾。豈料,這份善意卻成了市場投機者眼中的蜜糖。建商嗅到了資金的甜頭,收起了降價的念頭;投資客混跡在首購族的人群中,將一池清水攪得渾濁不堪。去年八月新政上路,一場「新青安之亂」隨即上演,銀行門庭若市,額度告急,千億資金卡在喉嚨,不上不下。這場以青年為名的政策,最終諷刺地為賣方鞏固了價格,卻讓真正需要安居的年輕人,在被人為拱高的熱度中,陷得更深、傷得更重。

如今行政院再度出手,乾脆將新青安排除在《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之外,宣稱要解除銀行的「天條」束縛,釋放新的額度。但對薪資成長停滯的青年來說,房價門檻仍高不可攀。更何況,利率補貼只是階段性措施,一旦落日,利率回升,這些「勉強上車」的青年隨時可能陷入斷頭風險。說穿了,這項鬆綁真正幫到的,並非首購族,而是建商與房仲;青年購屋族依舊只能「看得到,吃不到」。

放眼當下,外部環境同樣風雨飄搖。太平洋彼岸,川普的對等關稅再度掀起全球供應鏈重整,台商資金鮭魚返鄉,熱錢無處安放,只得奔湧入熟悉的房市窪地。而護國神山轉往美國布局,高科技工程師外移,這群曾是房市主力的購屋族群,如今未來未卜。內有資金浮濫,外有景氣寒風,人心在安逸與憂患之間搖擺不定。在這樣的時代,政策理應步步為營,卻偏偏引導青年把數十年光陰抵押給一棟水泥建物,追逐一個被過度哄抬的夢。當遠方雷聲已起,我們卻被鼓勵撐著一把紙傘走向曠野,這究竟是庇蔭,還是殘酷?

古人云:「有土斯有財。」這句話,曾是先人安身立命的樸實信仰,如今聽在年輕世代的耳裡,卻滿是酸楚的諷刺。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屋瓦,曾是上一代人胼手胝足便能企及的平凡幸福,而今,卻成了這個世代遙不可及的星辰。政府的每一次出手,都高舉著居住正義的旗幟,許諾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但結果卻往往是緣木求魚,讓那夢想的距離,又被無情地拉開了數尺。

當一個年輕人,窮盡青春之力,背負起連呼吸都感到沉重的房貸,只為換取一方遮風避雨之所時,他的靈魂深處,還剩下多少餘裕去思考創新,去勇敢逐夢,去承擔一個家庭的溫暖與責任?我們或許正不自覺地,掏空了他們的現在,也預支了他們的未來,最終換來的,將是一個在疲憊與消沉中,對明天不敢再有任何期盼的社會。水龍頭的水,或許還在流淌,但太多人的心田,早已在這無盡的等待與失望中,化作了一片荒漠。那遠方的萬家燈火,依舊璀璨,卻沒有一盞,是為自己而亮。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