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專欄】零售市場走冷 經濟寒意席捲全台

經濟部在8月26日公布七月零售數據,彷彿一記突如其來的警鐘,打破了表面的繁華。整體營業額僅3884億元,年減3.6%,已連續四個月呈現負成長,跌幅遠超預期。隔日,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公布的八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也跌至63.31,創下兩年四個月來新低。六大分項指標中,有五項下滑,其中「購買耐久性財貨」跌幅最深,下降2.04點,來到94.53點。這些冰冷的數字,不僅是統計,更是人心在經濟寒風中漸漸退卻的真實寫照,讓人不由得心生憂慮與無奈。

從細項來看,百貨公司的總營業額比去年七月少了0.1%,量販店因為中元普渡檔期延後,總銷售金額下滑了1.6%;服飾零售受出國購物潮影響,整體營收比去年減少4.6%;燃料零售雖然加油人數差不多,但因油價比去年低,總金額縮水了8.7%;至於汽機車銷售,更是大幅下滑,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少了將近兩成,成為零售業中最嚴重的衰退項目。

這些下跌的項目,正是與景氣連動最強的消費環節。它們傳遞的訊號,不是短期波動,而是市場動能正在一點一滴流失。這些數字背後,是家庭在結帳台前的精打細算,是每一次刷卡前的猶豫,是把「想要」壓成「等一等」的忍耐。

車市的蕭條更顯嚴峻。台北港靜靜堆著三萬輛進口車乏人問津。立法院通過購車補助加碼,本意在刺激買氣,卻意外延長觀望。行政院證實正與美方談判「美規車零關稅」,更讓消費者心想:再等兩個月,少花幾十萬不是更划算?於是,原本八月預估三萬一千輛的掛牌數,恐怕下探至今年二月的低點二萬七千五百餘輛?車商主管無奈自嘲「乾脆休到十月底算了」。這句帶著苦笑的話,也道盡市場僵局。正如《左傳》所言:「人心之危,莫過於疑。」當疑慮纏繞未解,消費自然凍結,原本該是引擎轟鳴的產業,如今卻陷入死一般的沉寂,讓人感慨萬千。

把鏡頭再拉遠,局勢更顯詭譎。美國祭出的「對等關稅」宛如明刀,直切以出口為筋骨的產業鏈;新台幣的升貶則似暗潮,忽而抬高成本,忽而吞噬毛利。兩股力量宛如剪刀交錯,廠商上有關稅,下有匯率,進退維谷。有人主張匯率可以作為緩衝,讓幣值滑落以抵消關稅壓力,但這樣的代價往往轉嫁到民生:油價、原物料,甚至嬰兒奶粉和長輩的藥費,都可能成為家庭帳本上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必需品價格逐步上升,薪資卻遲遲無法突破,購車購屋等耐久財的決策自然一再延後,消費信心也從觀望漸漸轉為保守。

這些年,產業轉型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但當風雨真正來襲,才發現根基毫不穩固。關稅如當頭棒喝,匯率似繞耳低鳴,忽緊忽鬆之間,企業盈虧被牽著走,員工的薪水與獎金也像坐上雲霄飛車般起伏不定。有人質疑:補助、貸款、避險工具不是都已上路了嗎?然而這些措施,往往只是暫時止痛,根本無法觸及核心問題。中南部工業區的「做四休三」,不再是抽象名詞,而是餐桌上菜色減少的現實,是孩子才藝課被迫停辦的遺憾,更是房貸寬限期走到盡頭的無奈。消費信心探底,也非冷冰冰的統計,而是切身的體感溫度。它承載著每一次縮手的消費,每一筆延後的支出,每一個「再等一下」的念頭,讓人心生不忍。

其實,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如何粉飾報表上的數據,而在於能否讓人民在購車時不必憂慮政策反覆,在規劃未來時不必提心吊膽。治理的本質,也不是營造幻象,而是建立可預期的秩序。若政府依舊只靠口號遮掩,反覆宣稱在對美談判中不會犧牲任何產業,卻遲遲拿不出具體作為,數字與人心只會越走越遠,經濟的寒冬也將延長。

表面上,城市燈火依舊通明,但深夜的街頭卻多了幾分冷清。這些數字背後訴說的,不只是經濟的曲折,更是人心的跌宕與掙扎。唯有當政策與現實真正對齊,當人們不再懷疑下一步是否會吃虧,市場的春天才會悄然到來,讓溫暖的消費熱潮重新點燃希望。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