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川普的第二任期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現實,美國總統憑藉直覺來制定政策,並由全球承擔其後果。從經濟政策到國際安全,川普的決策方式越發不可預測,全球各國無不小心翼翼地觀察、適應,甚至被迫配合這場由直覺驅動的外交冒險。
川普不諱言自己的決策基於直覺,他曾直接對媒體表示:「直覺告訴我的,有時比其他人的腦袋更精準。」這種「直覺治國」的模式,讓傳統的決策程序與政策規劃幾乎被徹底顛覆。川普就像19世紀歐洲的專制君主一般,一旦他做出某個決定,整個世界都得跟著震動。
川普的貿易戰就是最佳的例子。4月初,他以貿易逆差為由宣布國家緊急狀態,未經國會批准便對中國及其他國家徵收高額關稅。股市應聲崩跌,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混亂。但幾天後,他又突然暫停大部分關稅措施,允許90天的談判期,讓中國除外的其他國家獲得短暫喘息的機會。川普身邊的貿易顧問納瓦羅仍樂觀地表示,他們能在90天內達成90個貿易協定,但多數專家認為,這種快速解決複雜貿易問題的說法不僅不實際,也缺乏誠意。
這種直覺式外交的後果,不僅局限於經濟領域,更逐漸削弱了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川普政府正逐步放棄其傳統的軍事同盟與軟實力資產。例如美國國防部計畫從歐洲撤回一萬名駐軍,這將直接削弱歐洲的安全防務,同時令歐盟被迫建立自主的軍事架構。此外,川普政府甚至考慮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大幅削減人道援助與國際扶貧計畫,嚴重影響了美國的道德影響力與國際聲譽。
這種撤退式的政策也導致盟友對美國的不信任感升高,當歐洲試圖與美國協調面對中國挑戰時,美國卻採取分化歐洲、孤立盟友的策略,不斷要求盟友支付更多的防務費用。歐洲各國不得不改變,避免完全依附川普的任性政策,同時尋求與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國建立新的經濟合作模式,以抵銷川普政策可能帶來的衝擊。
更令人憂心的是,川普政府這種單邊主義和直覺政策,不僅未能有效對抗中國,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孤立了美國自身。如果中國真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那麼美國應該聯合盟友共同應付,而非孤立自己,自毀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與聲譽。當世界其他國家開始質疑美國的穩定性,甚至可能轉向尋找美元以外的避險資產時,美國經濟及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可能面臨巨大危機。
歷史上,經濟制裁往往與戰爭密不可分。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前美國對其經濟禁運,到近期對中國大規模的經濟制裁,這種經濟戰略背後往往埋藏著更大的衝突風險。當今世界已非孤立時代,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存,一國領袖的任性決策可能引發全球性經濟衝擊,甚至點燃戰爭的火藥桶。
更重要的是,川普政府的任性決策也導致美國國內政治環境極端不穩定。政治規範被拋棄,總統權力無限擴張,民主制度逐步受到侵蝕。這種趨勢若持續下去,將對美國內部的穩定性和國際秩序產生更深遠的破壞性影響。
川普的直覺式決策不僅是美國的內部問題,更成為一個全球性挑戰。未來幾年,各國領袖都必須提高警覺,審慎地處理美國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並謀求自身經濟與安全的戰略自主性,避免成為這場直覺外交的受害者。如何有效面對川普政府帶來的風險,已成為各國領袖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