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會主委陳明真鬆口:非核家園延至2035年 可緩解供電壓力

核安會主委陳明真(右)24日在立院接受國民黨籍立委柯志恩( 左)質詢時,表明自己至今仍認為「非核家園」延至2035年實施更合適。圖/截取自國會頻道
核安會主委陳明真(右)24日在立院接受國民黨籍立委柯志恩( 左)質詢時,表明自己至今仍認為「非核家園」延至2035年實施更合適。圖/截取自國會頻道

核能安全委員會主委陳明真今(24日)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備詢表示,若將原定2025年的「非核家園」政策延後至2035年,確實可減輕台灣供電壓力。此言論引發關注,其實陳明真早在2022年投書媒體時就提出相同建議,也因當時電力供需失衡的關係。

陳明真是在去年12月接核安會主委,此前擔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2022年他在投書中指出,台灣綠電發展進度落後,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設備不足,核二、三廠及部分火力發電廠陸續除役,天然氣接收站興建受阻,導致供電不穩。

他說,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打亂全球能源供應,台灣電力備轉容量率頻頻低於5%,尤其半導體產業用電需求激增,遠超原規畫,他建議將非核家園目標延至2035年,讓核電維持10%以上穩定供電,為政府爭取更多時間規畫能源布局。

國民黨立委柯志恩今在質詢時,問及陳明真是否仍支持2022年建議。陳明真起初謹慎回應說,能源問題涉及國安,需多方討論,並提到當時投書背景為天然氣接收站環評未過。在柯志恩多次追問下,陳明真坦言,「若非核家園延到2035年,確實能減輕供電壓力。」

柯志恩進一步質疑台灣核能人才流失問題,指出清華大學核工系招生困難,美國甚至以高薪挖角台灣人才。若未來核融合等新技術成熟,台灣恐難召回專業人才。她也批評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國原院)的「磁約束高溫電漿研究整合型計畫」經費過低,第一期僅3500萬元,第二期7000萬元,遠低於美國年投入約251億元及中國大陸472億元的核融合研究經費。

陳明真承認核工人才斷層問題嚴重,需加強培育。國原院長高梓木則表示,核融合技術未來1020年難以商用,現階段適度投入研發即可。

核安會去年經歷主委交接,前主委陳東陽去年8月因個人規劃辭職,返回成功大學任教,由副主委張欣代理,核安會主委空缺4個月之久直至陳明真上任。

昨天適逢「世界地球日」,總統賴清德會見環保團體時針對核能議題表示,政府當前最重要工作就是持續穩定供電、開發多元綠能,同時也不排除任何有助淨零的方案。行政團隊一貫的立場,就是對未來新的、先進核能技術,保持開放的態度。任何的政策變更都必須滿足核安、核廢、社會共識三個重要前提,才可能進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