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兩岸政策大辯論的題綱

闕志克/清大資工系合聘教授

許多人期許這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能讓黨內對兩岸政策好好地來一場大辯論,可惜除了張亞中之外,其他候選人對這個議題沒有比「遵守九二共識」更新穎或更深刻的想法,所以兩岸議題在這次選舉中並沒有激出甚麼火花,當然國民黨或整個社會對這個議題的理解也沒有任何進步。選後,有些新世代藍營議員提議舉行兩岸政策大辯論,目標是提出一個新論述,說服臺灣民眾,除了民進黨依美抗中的策略以外,還有其他可以維持臺灣現有生活方式的方案。

如果沒有足夠說服力的兩岸論述,國民黨其實根本不可能贏得2028年的總統大選,因為屆時中國大陸要求與臺灣統一的壓力預計將會更大。鑑於中國促統這個議題對國家前途的重要性,本來以為臺灣相關學科領域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應早已廣泛探索這個課題,且提出各式各樣可能的決方案。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這也是為什麼此時此刻舉辦兩岸政策大辯論是絕對必要的。本文旨在提出這個辯論最挑戰、最需著墨的議題。

正本清源,我們先確認兩岸政策的終極目的是維護臺灣現有民主和經濟的生活方式。因此,一個兩岸政策如果造成戰爭,就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同樣地,如果兩岸政策導致人權自由的退步,也不算成功。

臺灣現有兩岸政策的提案,可以沿著兩個維度來分類:(1)是否更改中華民國的國名,(2)臺灣在文化、經濟和政治等層面與中國來往的強度。

「法理臺獨」主張更改國名;「實質臺獨」主張保留國名,但逐漸降低文化與經濟交流(去中化),且切斷政治協商的可能性;「華獨」主張保留國名,加強文化與經濟交流,但極力避免政治協商;「和統」主張保留國名,加強文化與經濟交流,並主動進行謀求統一的協商。國民黨現在的主流主張是華獨,而張亞中的主張是和統。兩岸政策大辯論就是要在華獨和和統之間,找出一條路可以有效因應中國近年來以武逼談的促統壓力。

大陸對兩岸和談的前提是臺灣方承認九二共識,但國民黨為了以彰顯臺灣主權取得民意支持,所以必須強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雖然2008年胡錦濤主席曾明確向美國的布希總統表示,兩岸可以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展開談判,問題是大陸今天還認帳嗎?如若不然,考量臺灣社會的可能反彈,國民黨有從一中各表退到一中不表的空間嗎?退一步說,如果中華民國的名號在兩岸和談過程中真的完全不見,那麼即使和談成功,臺灣方在和談協議上要以甚麼名義簽字呢?

雙方如果同意開始和談,就進入和統進程。這個過程至少需要達到兩個目的。第一,談出統一後臺灣的政治體制與制度;第二,完成臺灣對外經貿與外交關係的轉換。後者指的是一旦宣布與大陸開始進行統一協商,臺灣的外交經貿關係可能馬上就會發生質變。譬如說,美國可能藉由撤消軍事保護、停止武器供應,禁售特定貨品、調高關稅等手段加以阻擾,臺灣能承受得了這種巨變帶來的壓力嗎?最慘的是,萬一與大陸的和談因某種原因破裂,而美國不願恢復原來的關係,那臺灣不就兩頭落空,甚至比和談前的處境更糟嗎?

整個和談裡重中之重的項目是統一後未來一百年的政治體制與法律制度。相較於現今具體享有的人權自由,臺灣民眾願意容忍多少退化?譬如說,他們願意割捨掉定期選舉總統或市長的權利、向政府抗議爭取權益的權利、或擁有可以嚴厲批評官員之報紙的權利嗎?香港九七回歸前只有自由但沒甚麼民主,但今天臺灣的民主自由位居世界領先群,任何的倒退都是很難被臺灣社會接受,因為失去遠比少獲得痛苦的多。

即使在統一後第一天臺灣人民的所有權利都跟統一前一天完全相同,但統一後十年、二十年或五十年還可以維持嗎?一般認為,中國政府未能忠實履行「一國兩制」下對香港「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有鑑於此,臺灣如何防範中國政府在統一後一段時間公然違背當初對臺灣的承諾,特別是當中國已經強大到沒有任何國家能干預其內政?

因為中國的促統壓力與日俱增,而美國的相對國力日薄西山,和統是一條極其艱難但不得不考慮的路。臺灣社會應集舉國之力,殫精竭慮地探索這條路上方方面面的議題及挑戰,接著才能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提出最可有效維護臺灣國家利益的解決方案。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