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Talk爆-30】海鯤號陷困境!前艦長黃征輝揭漏水真相:功率不足恐淪訓練艦

前海軍艦長黃征輝(右)22日在謝寒冰(左)主持的《寒梅Talk爆》節目中表示, 海鯤號恐難符合海軍作戰需求。圖/記者陳思豪攝
前海軍艦長黃征輝(右)22日在謝寒冰(左)主持的《寒梅Talk爆》節目中表示, 海鯤號恐難符合海軍作戰需求。圖/記者陳思豪攝

由《梅花新聞網」製作、謝寒冰主持的《寒梅Talk爆》節目,22日邀請前海軍艦長黃征輝,就國人高度關注的「海鯤號」潛艦建造進度與問題,進行深入解析。黃征輝指出,海鯤號自研潛艦計畫面臨諸多技術與工藝挑戰,未來海鯤號的命運乃至我國海軍潛艦的發展方向,都值得國人關注。

黃征輝表示,潛艦製造極其複雜,以國軍IDF戰機為例,約有36,000個零件,而潛艦的零件數量高達35萬個,是戰機的十倍,難度極高。當初IDF由美國派遣近千位工程師協助研發,現在的國際環境取得技術更加困難,潛艦自主研製之路可見之艱難。

黃艦長回憶,早在他服役期間,海軍即提出自製潛艦構想,但當時國防部長高華柱對計畫持保留態度。直到陳永康擔任海軍總司令,他以極高的專業知識與熱忱支持自主研製,評估國內各相關廠商的技術能否支援,確認具備一定水準後,決定全力推動潛艦計畫,可說是我國潛艦自製最重要的推手。

然而,海鯤號在建造與測試階段仍遇到多項困難。黃征輝指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港試與海試階段發現的漏水現象。雖然在港口可完成部分系統整合與校正,但若漏水涉及壓力殼或主機管路,則需進入乾塢進行繁複修復,工藝挑戰極大,且過程耗時長、成本高昂。他以潛艦焊接工藝為例,說明焊工技術要求高、操作環境受限,而稍有疏失便可能影響潛航安全。

黃艦長進一步分析,目前海鯤號使用六套商用引擎作為主機,功率不足,排水及運作效率不佳,且複雜管路增加漏水風險。他指出,若要改用符合國際規範的德國MTU主機,將需切開壓力殼重新設計,幾乎相當於重新建造一艘全新潛艦,技術難度與成本無法估量。

他坦言,即便海鯤號最終完成造艦任務,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海軍作戰需求,尤其在潛深測試中,在200公尺以上水深,任何漏水都可能造成沉沒風險。黃艦長認為,海鯤號更適合作為訓練艦使用,而非前線作戰艦。對於未來潛艦建造,他建議國防部可考慮直接購買國際現成型號,或建立完整團隊進行全新設計,以三年建一艘的速度,用30年打造我國海軍潛艦實力。避免重蹈現行造艦困境。

黃征輝也提及,海鯤號投入經費已逾530億元,其中設計費約30億元,建造費約490億元。他強調,資金已投入,若任其停滯將成為「錢坑」,必須有明確決策,不應任由工程延宕。他認為國防專家黃介正的建議,用「安樂死」處理海鯤號,意即可封存潛艦、保留技術與資料,待未來有需要時再重新啟用,避免浪費資源。黃艦長強調,自主造艦固然重要,但應務實評估技術可行性與成本效益,以確保國防自主與實戰需求的平衡。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