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川普內閣少數「懂經濟」的閣員,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23日在國際金融協會(IIF)發表演講,詳細闡述川普政府在美中貿易、全球金融體系改革及美國財政政策上的立場。他預測中達成貿易再平衡「大協議」,需時2至3年,認為中國將轉向「國內大循環」,減少出口依賴,美國會強化製造業。此外他還批評國際金融體系,並指稱「美國優先」並非「美國獨行」。
美中貿易:尋求再平衡的大協議
演講中,貝森特直指全球貿易失衡問題,他點名中國經濟模式表示:「中國當前的經濟模式,實質上是通過出口『轉嫁』自身的經濟難題。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模式,不僅對中國構成傷害,對整個世界也構成風險。」他說,最新資料顯示中國經濟愈發依賴製造業出口,遠離消費驅動,加劇與貿易夥伴的失衡。
貝森特幫中國提出解決方案,他說,「中國必須改變,中國自己也知必須改變。全世界都知道這點,而我們願意提供幫助,因我們自身也需要再平衡。」他建議中國,「從削減出口產能開始,轉而支持國內消費者和內需市場的發展」,以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
貝森特的說法,也是中國大陸如今做法。早在2020年5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雙循環」概念,即「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作應對,這一點最終也寫入「十四五規劃」內。
貝森特表示:「我們有機會達成一個美中間的大協議:美國透過加強製造業來重塑貿易平衡,中國則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更多走『國內大循環』。如果中方認真往這方向走,我們可攜手合作。」他估計此進程需2至3年,並以日本「安倍經濟學」成功推動經濟復甦為例,強調中國需外部推動力與執行力。他說,「他們(中國)心裡清楚,只是缺少外部推動和執行的動力。」
他提到,川普總統的關稅政策已促使「超過一百個國家主動與我們接洽」,表達參與全球貿易再平衡的意願,顯示國際社會對公平貿易體系的積極回應。
全球貿易失衡:美國的長期挑戰
回顧美國數十年來在不公平貿易體系下面臨的挑戰時,貝森特稱「歷屆美國政府都基於一個錯誤假設:即我們的交易夥伴會主動推行有助全球經濟平衡的政策。」他說,某些國家的政策選擇「掏空了美國的製造業基礎,破壞我們的關鍵供應鏈,甚至威脅到我們的國家和經濟安全」,導致美國長期承受「龐大且持續的貿易逆差」。他強調,「當前這種長期存在的嚴重失衡,無法持續下去。它對美國不可持續,從長遠看,對其他經濟體同樣如此。」
貝森特批評全球經濟過度依賴美國需求,部分國家政策鼓勵過度儲蓄或人為壓低工資,抑制私營部門增長,加劇全球經濟脆弱性。他呼籲各國採取行動,促進內需驅動的增長,以減輕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呼籲IMF與世界銀行 回歸創立初心
談到國際金融組織,貝森特批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偏離布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的創立使命,偏離核心職能。他說,IMF和世行具持久的價值,但偏離核心職能已讓他們偏離航向。「我們必須推進關鍵改革,確保布雷頓森林體系服務於真正的利益有關方。」他強調,川普政府將利用美國在這些機構的影響力,推動其重新聚焦核心職能。
貝森特要求IMF回歸促進國際貨幣合作、推動貿易平衡增長及防止競爭性匯率貶值的核心使命。他批評IMF將過多資源投入氣候變化、性別等非核心議題,削弱了宏觀經濟能力。「IMF必須成為一個『講出真相的機構』,不僅僅是對某些成員國而已。」此外,IMF應聚焦臨時性貸款,解決國際收支問題,並對未履行改革承諾的國家說「不」。
他以阿根廷為例,讚揚其在IMF支持下實現財政進展,但強調,「IMF沒有義務向拒絕改革的國家放貸。衡量IMF成功的標準,應是被支持國家實現經濟穩定和增長的能力,而不是其貸款總額的多少。」
世行視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是荒謬的
至於世界銀行,貝森特認為應專注減貧、經濟增長及吸引私人投資,停止向已達「畢業」標準的國家(如中國)提供貸款,將資源轉向最貧困國家。說,「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繼續視為『發展中國家』是荒謬的。」他歡迎中國「畢業」,承擔與其實力相稱的角色。
此外,他批評世行過分追求氣候融資指標,應採「技術中立」原則,優先投資可負擔的能源,如天然氣與核能。他讚揚世行取消核能禁令,稱「這一轉變有望徹底革新多個新興市場的能源結構」,他也支持「使命300計畫」為非洲3億人提供可靠電力,「人類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簡單道理:能源充足才能帶來經濟繁榮。」
重申強勢美元 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不動搖
談到美國財政與美元地位時,貝森特強調美國需整頓財政,稱當前赤字占GDP 6%「不是長久之計」,他建議將長期赤字控制在3%,與2%通脹或名義增長匹配,並透過穩健政策實現更高增長。他重申「強勢美元」政策,強調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在我有生之年」無可動搖,但需重建對國際機構的信任。他表示:「我不覺得有哪個國家真的想取代它。歐元一度被寄予厚望,但最近升值過快,對出口導向型經濟反而是負擔。」
談到歐洲時,貝森特讚揚歐洲近期增加財政與國防支出,稱其「遲到但是必要的第一步」,減輕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依賴,「全球經濟關係應當與安全夥伴關係相輔相成。」他提到川普總統的影響稱「他讓多位歐洲領導人做了26年來沒能做到的事:說服德國增加財政支出,拉動歐洲經濟」。他也肯定西班牙財政部長對歐盟軍費投入的信心,認為歐洲若能實現經濟復甦,將為全球經濟提供新需求來源。
在金融監管方面,貝森特提出透過「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打造靈活架構,激發中小銀行活力,並支持實體經濟。他說,「美國金融的獨特性之一就是有大量社區銀行和中小銀行,它們提供全國70%的農業貸款、40%小微貸款和住房貸款。」他批評2008年金融危機後過嚴監管壓縮中小銀行空間,導致實體經濟停滯,承諾「下定決心把這事修復好」,讓中小企業與民眾分享經濟成果。
「美國優先」下承擔更多領導責任
外界認為川普提「美國優先」是對全球化的背離,讓美國再陷保護主義迷霧。不過貝森特澄清,「『美國優先』不等於『美國獨行』。恰恰相反,它代表的是我們希望與貿易夥伴之間開展更深入、更具相互尊重的合作。」他強調美國將在IMF與世行中承擔更大領導責任,推動全球經濟公平性,並邀請盟友共同實現再平衡。他說,「一個更可持續的國際經濟體系,將更好地服務於美國及所有參與國家的共同利益。」
貝森特的演說前後大約半個小時,演講後問答環節中,貝森特與主持人提姆.亞當斯(Tim Adams)進行了對話並提出問題,引導貝森特就美中貿易、IMF與世行改革、美國財政政策等議題進一步闡述論點。
China needs to change. The country knows it needs to change. Everyone knows it needs to change.
— Treasury Secretary Scott Bessent (@SecScottBessent) April 23, 2025
And we want to help it change—because we need rebalancing too. pic.twitter.com/XiQPANCe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