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大學生扮錦衣衛迎大家返鄉」,讓河南洛陽文旅局成為各方焦點。一篇署名「杜虎」的文章提到,網路評論充斥正反不同意見,一種認為錦衣衛是明朝鷹犬機構,監視文武百官,迫害普通百姓,扮演錦衣衛迎客很不正確,是宣揚歷史糟粕,是不懂歷史、不懂文化。但另一種意見認為,飛魚服是一種漢服,不過是一種古代華服,可用在喜慶場合,早已超越歷史場景;此外,《中國日報〉記者苑慶攀在其微博聲援大學生,指外界批評才是不了解文化,因飛魚服不是代表錦衣衛,飛魚服是明代的禮服,僅次於蟒服的一種,是天子的賜服;再退一步說,錦衣衛抓人也只是其官職中的一個職能,他另外的職能是天子儀仗隊,所以大學生穿飛魚服實可理解為大學生用很大的禮遇迎接返鄉人潮。
據知,明代的飛魚服,實際上是僅次於蟒服的二品官服。飛魚不是魚,而是一種有似龍頭、魚身的虛構形象。明朝很嚴格控制飛魚服的穿著,因它隱含明顯的僭越之意。飛魚服一般是由皇帝賜服,確切說,錦衣衛與宦官是飛魚服的主要著裝人群,說明代的飛魚服是錦衣衛制服,不能說是錯,但此說法並不周延。
不過在現代,飛魚紋飾單純作為一種古代服飾元素使用。在這種情況下,飛魚服與錦衣衛的聯繫就沒那麼強,專門研究中國服飾文化的大家沈從文,也從去政治化的角度,將飛魚作為綢緞中的魚錦圖案溯源和解釋,只說飛魚服「有一定品級才許穿」,並非錦衣衛獨有衣著。
作者最後理解地表示,洛陽說要調查才能回復公眾,這個「調查」也挺為難。如果說飛魚服就是錦衣衛制服,那在文化歷史名城搞這些不懂歷史的做法,就有些諷刺。但如果講飛魚服僅僅是漢服的一種明代款式,只怕又要被嘲笑,儘管這種說法可講得通。因為服飾總有象徵含義,這麼說也不討巧。
最好的處理辦法,是儘量克制雙重標準。比如說,如果你看不慣中國人穿和服拍照,就認為是「精日」(精神日本人)、「媚日」,「如果你認為飛魚服只是普通服飾,那就不要非得把和服特殊化。」
換個角度說,如果你不認為穿和服拍照有什麼不妥,那在看待洛陽大學生裝扮成「錦衣衛」時也不要上綱上線,不如以平常心,將飛魚服從其明代官服制度中「解放」出來,只當成一種服飾藝術的類別。
文章最後表示,「在看待服裝文化上,多些審美欣賞,收斂歷史敏感,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