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2005年4月8日,前總統陳水扁參加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追思彌撒,當時被標榜為重大外交突破;20年後,賴清德總統無法親自出席教宗方濟各的殯葬彌撒代表了外交挫敗,不但台梵邦誼出現裂痕,民進黨對外關係的策略與運作也面臨全線崩盤局面。
教宗方濟各於21日逝世,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23日高調宣布,政府全力交涉讓總統可以出席追思彌撒,基於台灣與教廷的正式外交關係,並有陳水扁出席若望保祿二世喪禮,前總統馬英九於2013年3月參加教宗方濟各就職彌撒的前例可循,這個安排符合外交慣例,與50多國元首同台有助於提升台灣國際形象與知名度,但當天下午情勢急轉直下,外交部宣布,賴總統指派前副總統陳建仁擔任總統特使,代表我國前往教廷出席喪禮弔唁。
外交部新聞稿強調,台梵邦誼源遠流長,雙方互動密切,經過雙方討論,由於陳建仁曾六度晉見教宗方濟各,並獲教宗親自頒授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證章,與教宗關係深厚,因此,決定由他代表我國出席教宗喪禮。言之冠冕堂皇,但都無法掩飾賴清德無法循往例親自參加梵蒂岡重要儀式的事實,而在處理過程只見政治任命的高層官員好大喜功,外交手腕拙劣,毫無專業外交素養可言。
至於所謂知情人士表示,義大利政府反對是賴清德或副總統蕭美琴無法出席喪禮的原因,這也是推託之詞,因為,根據教廷與義大利之間的協議,只要教廷同意,義大利沒有理由反對入境。
遷館論 台梵關係鬆動
1999年時任教廷國務卿蘇達諾指出,只要北京當局能夠允許宗教自由,駐華大使館當晚就可以從台北遷到北京,「遷館論」早為台梵關係可能生變埋下伏筆,教廷亟欲改善與中共的關係令台灣外交當局備感壓力。
2005年陳水扁參加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追思彌撒,一直等到專機起飛前3小時才得到教廷的正面回應,阿扁當時趁勝追擊,希望能緊接出席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就職大典,但在最後一刻遭到拒絕,充分說明雙邊關係已處於風雨飄渺之中。這次賴政府外交團隊草率宣布安排賴清德前往教廷,顯示他們對教廷政策、立場及台梵微妙關係缺乏正確、深入了解,樹大招風更只是自暴其短。
教宗方濟各生前對提升與中國大陸關係存有夢想,對香港及大陸人權問題保持緘默;2018年9月北京與教廷簽訂「陸梵主教任命臨時協議」,解決了雙方對主教任命權的歧見;拔擢駐委內瑞拉大使帕羅林為國務卿,就是要推動他的中國夢。
帕羅林曾表示,梵蒂岡長期以來一直希望能夠在中國擁有穩定的存在,梵蒂岡可以考慮為此制定新的外交方案,其中包括在中國大陸設立常設辦事處,提升雙方關係。台灣更須警惕的是,根據外媒報導,帕羅林是下一任教宗最熱門人選之一,未來台梵雙邊關係可能將面對更嚴峻的考驗,若賴政府持續目前意識形態掛帥的政策,恐難以因應新的局勢。
只有中國 教廷基本立場
教廷堅守只有中國立場,不分「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更無台灣可言,如教廷在台北的大使館正式名稱就是「駐中國大使館(Apostolic Nunciature to China)」。陳水扁、馬英九出席教廷重要典禮的名牌都只標示中國(China),教廷官方給予台灣駐教廷大使的官銜也是「中國大使」。
而我外交部的官網將所有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都列為「駐台使館」,教廷大使館(Apostolic Nunciature)被刻意省掉中國字眼。而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館名稱也從「中國大使館」、「中華民國大使館」,變成現在的「中華民國(台灣)大使館」,反而凸顯雙方對國家認知格格不入,存在重大落差,這對維持雙邊關係只會產生負面影響。賴清德這次外交出擊受挫就是反映出政策錯誤,主其事者顢頇無能造成的惡果。
民進黨再度執政已與10個邦交國斷交,目前只剩下12個邦交國,與教廷關係鬆動只是冰山一角。為了向美國總統川普交心表態,賴政府不但放棄了守護台灣經貿利益的防線,更擴大為要「脫中入北」,未來台灣外交政策聚焦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北方」先進國家。
但除了教廷之外,台灣現有邦交國基本上都是屬於「全球南方」的開發中國家,在民進黨政府心目中,這些邦交國如同「雞肋」;前總統李登輝的「南向政策」、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是否從此束諸高閣?為了因應川普極限施壓,賴政府自絕南方世界,將使台灣更趨孤立與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