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大陸工作會主任
整整二十年前的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到大陸進行“和平之旅”,訪問了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四個城市。這是1949年國民黨遷台後的創舉,對兩岸關係及國共關係的意義之重、影響之大,都是空前的:連戰“和平之旅”,既改變了兩岸關係,也改變了國共關係。兩岸關係方面,當時陳水扁宣布了等同於“台獨”時間表的“制憲”時程;大陸以《反分裂國家法》進行反制,雙方處於統獨對決態勢。連戰大陸行,展現了台灣反獨促和的理性力量,為三年後國民黨八年執政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鋪平了道路。國共關係方面,1945年蔣介石和毛澤東重慶會談,仍未達成中國的和平,直至兩岸隔海分治。一直到“和平之旅”,國共領導人才實現時隔六十年的正式和解,值得載入史冊。如今,兩岸雙方當局對立愈趨嚴重,統獨對抗更加尖銳,甚至連兩岸民間交流都受到民進黨政府打壓。殊不知兩岸和平統一的概率若減少,只會導向非和平統一。因此,二十年前的連戰大陸行,極具啟示。
統獨正趨對決 排除戰爭引信
當時,海峽兩岸處在可能爆發統獨攤牌的時刻。台灣執政者陳水扁於2003、2004年連續鼓吹等同於“台獨”時間表的“制憲”步驟——2006年底舉辦“新憲法”公民投票複決,2008年5月卸任前完成制定“新憲法”。所謂“新憲法”便是要推翻“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以一個中國架構定位兩岸關係,遂行“法理台獨”。
大陸面對此一形勢,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2005年3月14日通過並即時實施《反分裂國家法》,規定以非和平方式應對三種情況:“發生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這就形成兩岸雙方當局走向對決的態勢。
至於國共關係,1949年之前的兩黨內戰,演變成1949年之後的兩岸分治。蔣介石時期的密使傳訊,均無結果;蔣經國時期的密使溝通,順利實現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李登輝時期的密使互動,促成建立海基、海協兩會協商機制,並同步維持不定期的海外密使會面。而一直到連戰“和平之旅”時,國共兩黨領導人才首次見面。
連戰之行既向海內外傳達台灣在野陣營以行動落實兩岸交流對話的主張,也實現了連戰對於國共和解的意志。加上美方採取措施抑制“台獨”,終於使得《反分裂國家法》的非和平方式毋須動用。“和平之旅”後,兩岸民間交流持續擴大,國共溝通成為常態,原本一觸即發的統獨對决得以化解。北京一位重要智囊告訴我,“連主席拔除了兩岸戰爭的引信”。
改變兩岸關係 改變國共關係
因此,這趟八天七夜的訪問,既改變了兩岸關係,也改變了國共關係。美國白宮國安會人士告知國民黨,小布希總統評價為“一次歷史之旅(a historic trip)”。而發生在1972年2月、同樣為八天七夜的尼克森總統大陸行,他自己評價為“改變了世界”。
“和平之旅”並非突如其來的舉動,而是為了給台灣民眾在兩岸對抗之外,另有對話的選擇;在兩岸戰爭之外,另有和平的選擇。當時,是按連戰2004年的“和平路線圖”推進的。先是成功促成2005年2月突破性的兩岸春節包機直航,同年3月,副主席江丙坤到大陸成功破冰。這兩項行動為連戰之行做出完善鋪陳。
2005年3月31日晚,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宴請江丙坤時表示,“我們”邀請並歡迎連主席訪問大陸。時任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兼大陸事務部主任的我解釋說,當年是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去重慶會談,現在盼由總書記胡錦濤邀請連戰。賈慶林離席出去打了電話,回座後表示,就以胡錦濤名義邀請。陸方於此展現了最大誠意。
1989年5月16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大陸領導人鄧小平時,鄧提出此次見面的目的是“結束過去,開闢未來”。這就標誌著中蘇兩國之間及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共產黨之間,正式告別五十年代後期以來的交惡狀態。這幾乎完全一致的八個字,一度就要同樣作為國共兩黨領導人見面的目的。
行前,陳水扁表達了盼與連戰通電話的意願,用意是對外製造連戰向他報備的印象。連戰幽默回應何妨“報他一備”。於是行前一天,即4月25日下午,連辦秘書向扁辦撥去電話,旋即連、扁兩人通電話11分鐘,林豐正和我在場。扁說“連主席,辛苦了”,此行“很有意義”。扁不忘以執政者身分作出“叮嚀”。連戰表示,中國國民黨的大陸政策公開透明,基本主張不會增也不會減,旨在追求兩岸和平,為民眾謀福祉;又說,此行不會干涉公權力,若有成果,可以作為政府施政的參考。最後陳水扁表達了“祝福”。
陳水扁於此所表現的包容態度,相較於當前賴清德與民進黨任意攻擊詆毀兩岸交流和國共互動,賴顯然遠遠不及扁,甚至蓄意把台海局勢搞到不可知的最壞地步。
(本文轉載自《中國評論通訊社》)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