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連戰和平之旅二十年啟示大(二)

2005年4月29日下午,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晤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圖/新華社
2005年4月29日下午,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晤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圖/新華社

張榮恭/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大陸工作會主任

和平宜早不宜遲 令人感念中山陵

4月26日下午,連戰偕同夫人及三位副主席吳伯雄、林澄枝、江丙坤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近七十人,搭乘包機經香港抵達南京。連戰在祿口機場專門設置的講台發表講話,出口即說“相見恨晚”,“中國國民黨非常想念大家”。我的體會是,相見恨晚有推動兩岸和平宜早不宜遲之意;想念大家則指兩岸人民本即一家人。

香港鳳凰衛視記者胡一虎靠近來低聲向我說,獨家拍攝到我拭淚的動作,當晚將有全球一億華人收看。誠然,1996李登輝出任首位民選“總統”,發表就職演說提出“和平之旅”,獲得現場兩萬聽眾長時間熱烈掌聲,我即以“總統府國統會”研究委員身分向李辦提出報告,建議李登輝晉謁南京中山陵。如今,正由連戰付諸實現。

26日晚,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省長梁保華在金陵飯店會見及宴請連戰伉儷和全團。李源潮後來出任大陸國家副主席。梁保華接任省委書記後,於2009年11月訪台,首開省委書記訪台的記錄,是我擔任黨的副秘書長時,執筆寫去邀請函。
 

28日下午,訪問團兵分兩路。連戰伉儷與三位副主席等,前往故宮參觀。曾是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居所與施政之處的故宮,是所有訪問北京的境外貴賓必到的。2017年11月川普總統來訪時,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此向川普介紹說,中華民族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稱為龍的傳人。這句兩岸人民都熟悉的話,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台灣傳唱到大陸的“龍的傳人”歌詞。

同一時間,秘書長林豐正帶領黨務部門主管和中央台辦主任陳雲林等人士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工作會議。一方面確認翌日登場的“兩黨峰會”(陳雲林用語)所有安排,以求完善。另方面就今後兩黨溝通平台進行討論,以形成制度和機制,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作用。由此形成了五大機制:年度性兩黨高層對話、年度性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基層黨際交流、台商權益保障、遇事溝通。

其後事實證明,高層對話與兩岸論壇均對兩岸合作互利、台海和平穩定產生積極效果,經得起檢驗。但這兩項年度性活動於2017年後因國民黨自身的因素而中止,至為可惜。

兩路人馬赴人民大會堂會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此會見並宴請全團。賈慶林說,在跨越六十年後,兩黨領導人即將見面,“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他引用魯迅詩句說:“度盡刼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連戰表示,要為兩岸關係帶來和平與希望。

4月29日一早,我應約並邀蘇起與中央台辦孫亞夫、李亞飛就兩黨峰會新聞公報的文字作最後確認。在4月18日的北京磋商時,我已要求原稿中所有的推動兩字,均改為促進,以符合國民黨從台灣在野的地位著力,獲對方接受。後來我又認為有一處還是改稱促進為好,便藉此機會再提出來。對方問:“是否一定要改?”我說:“還是請改”。對方表示:“那好!只是我們九常委還要再走一次”。

這意思是說,預定發佈的新聞公報,已經通過中共最高權力機構中央政治局九名常委核閱。畢竟這是國共兩黨歷經曾戰曾和、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之後,六十年來第一份正式和解的文件,必然要以最慎重方式處理。

據陸方記載,當年周恩來和尼克森、季辛吉在北京談妥了上海公報的內容,轉赴杭州後,由於國務卿羅吉斯沒有參與這項談判,便向尼克森提出質疑,要求修改。然而,既定的內容文字已獲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程序慎重,畢竟此為兩國對立二十多年後走向關係正常化的第一份文件。尼克森促季辛吉把羅吉斯的意見反應給周恩來。毛澤東獲悉後指示,除了關於台灣問題的表述不得易動外,其他部分經雙方同意,可作調整。

國共兩條路線 均圖振興中華

29日上午,連戰前往五四運動發祥地及中國新文化運動中心的北京大學發表演講,主題為“堅持和平,走向雙贏”。連戰開門見山就說,“北大是我的母校”。在六百多位聽眾尚未會意過來時,他接著說,“是我母親的學校”。頓時全場響起熱烈鼓掌。

連戰從早年北京大學自由主義校風跨海傳到台灣大學落地結果講起,指出北大是大陸自由主義的先鋒,台大是台灣自由主義的堡壘。再講到近代中國因遭列強欺凌,產生了中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兩條路線,都是為了圖民族富強、人民康樂,繼之為國共相爭,兩岸隔絕,分別實施不同的政治和社會制度。

連戰介紹了蔣經國領導台灣創造了世所讚譽的“經濟奇蹟”,進而發展民主政治。連戰也肯定鄧小平推動大陸改革開放的成就,還用鄧小平的四川口音來引述鄧說的改革開放“動搖不得”。全場又是一片掌聲。 

演講中強調“未來和願景”的重要性。他借用邱吉爾首相所說:“假如我們一直為過去和現在糾纏不清,就很可能失去未來”。進而提出未來及願景的三個主軸:多元與包容、互動與雙贏、維護現狀與堅持和平。其中最通俗的一句話是:“兩岸合作,一起賺世界的錢,有什麼不對?”又是一陣掌聲。結尾引述里根總統說的:“假如我們不做,誰來做?假如現在不做,什麼時候做?”期勉大家一起“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

演講內容涵蓋中國的近代歷史縱軸和澎湃思潮橫軸,全程四十分鐘,沒有𢹂帶講稿,一氣呵成,堪稱經典。在場六百多位師生起身報以一分多鐘的熱烈掌聲。

連戰還接受五位師生提問。校方向連戰贈送了他的母親趙蘭坤在北大前身燕京大學就讀時的學籍資料和學習記錄複製本,極具人情味。場外有不少學生自製布條,有寫著:“連哥!您讓中國人感動!”有寫著:“國共和解 中山不死”!

事後我獲悉,一是胡錦濤觀看了連戰演講的電視直播,進一步了解這位就要在下午見面的對手。二是陸方曾集會討論是否就這場演講進行直播,決定基於互信而作出分秒不差的直播(1984年雷根在上海復旦大學的演講轉播,有一小節的秒差)。

後來有台灣媒體負責人問連戰,為何北大演講能夠不看稿而如此順暢?答說:“徵集意見,自己思考,自己寫的”。讓我想到尼克森曾問邱吉爾的兒子,為何其父演講精闢又能不看稿?邱吉爾的兒子表示,因為他的父親是自己寫講稿。(未完待續)

(本文轉載自《中國評論通訊社》)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臉書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