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4月26日,台灣社會舉行「反綠共、戰獨裁」抗議活動。民眾集結在街頭,表達對當前政治情勢的不滿。然而,面對這樣的抗議聲音,賴清德總統卻以一句「如果真正要戰獨裁,應該到北京天安門……」作為回應。
這番話,輕描淡寫地將台灣人民針對本國政治環境提出的批評,轉移導向北京。如此論述,不僅讓人遺憾,也令人深思:我們的領導者是否真正理解「獨裁」的意涵?是否願意誠實面對民眾的質疑?或者,只是習慣性地以「中國議題」來迴避自身所應承擔的政治責任?
作為一位關心台灣民主發展的公民,謹在此誠懇地向賴總統提出幾個問題,也希望這能成為理性對話的起點,而非彼此攻訐的開端。
「互不隸屬」的前提下,為何將矛頭指向天安門?
賴總統,您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您的政策主軸之一,也是您外交論述的重要基石。既然如此,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型態,理論上與中華民國的內政並無直接關聯。中國的專政體制如何運作,當然應由中國人民自行面對、決定。
相對地,台灣人民所關心的,是我們自己的民主現況,是這個國家內部權力的運作方式是否符合民主原則。當人民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舉行「反獨裁」活動,質疑的對象自然是當前您所領導的執政團隊,而非遙遠的北京政權。
在這樣的情境下,您卻以「應該去天安門抗議」作為回應,是否已經偏離了民眾對您施政方式的核心質疑?
獨裁不只是專政體制,更是領導人的治理態度
或許,您認為台灣是民主國家,不可能有「獨裁」的問題。然而,獨裁不只是體制的問題,更深刻地體現在一個領導者的行為方式與治理態度之中。一位民主國家的領袖,如果:
1. 長期壓抑黨內異見,讓政黨淪為一言堂;
2. 拒絕與在野黨溝通協商,將國會監督視為阻礙而非制衡;
3. 頻繁動用司法或行政資源,打壓異己、濫用罷免作為政治鬥爭工具;
4. 默許、縱容,甚至豢養側翼團體長期以造謠、抹黑的手法攻擊反對者。
那麼,即使制度名義上是「民主選舉」,這樣的權力運作方式,早已貼近「行為上的獨裁」。獨裁不是必然來自一黨專政,而是來自一種領導者對權力的自我膨脹——以為當選就是無上授權,以為擁有權力就可以無須傾聽。
台灣人民真正想問的是:我們的賴總統,是否也正一步步走上這條道路?
台灣的民主,不該只停留在選票,更需執政者的胸襟與自省
民主制度的價值,從來不只是選舉結果的產物,而是權力如何被運用的過程。一個民主社會,真正的精神在於:
1. 監督制度的暢通,而不是監督者被打壓;
2. 在野黨的存在受到尊重,而不是被羞辱與消音;
3. 政府能夠虛心接納批評,而不是將每一聲質疑都抹黑為「中共同路人」;
4. 執政者願意面對問題本身,而不是轉移焦點,將中共政權拿來當作擋箭牌。
賴總統,如果台灣的民主只剩下一場又一場的選舉,卻缺乏對權力運作的制衡與反省,那麼,即使我們還擁有民主的選舉制度,也難以自信地說:「我們離獨裁很遙遠。」
國際談判中的自信,來自真正的自主與負責
除了內政議題,人民對政府在國際談判中的態度也抱持高度關注。特別是在晶片產業、農業、畜牧業以及食品安全方面,例如美積電、美豬、美牛、基改食品等問題,社會普遍期待政府能更堅定地維護台灣的核心利益,而非輕易妥協。
自主與開放,並不矛盾。真正有自信的國家,是敢於在國際談判中據理力爭,而非在壓力下默不作聲、輕率讓步。
賴總統,您仍有機會展現真正的民主高度
提出這些批評,並非對您的品格或能力妄下結論,而是出於對台灣民主的珍惜,以及對您身為總統所背負責任的期待。
民主之所以偉大,不在於它允許權力任意擴張,而在於它設有制衡與自省的機制。一位成熟的民主領袖,應當願意尊重監督、聆聽多元聲音,不將反對意見視為敵人,而是當作鞭策自我成長的重要力量。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