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僚曾示警 賴清德執意「戰略清晰」:不得已才定義對岸「敵對勢力」

總統賴清德表示,兩岸經貿關係密切,但對岸威嚇不減、統戰不斷,他只好將其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圖/中央社
總統賴清德表示,兩岸經貿關係密切,但對岸威嚇不減、統戰不斷,他只好將其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圖/中央社

民進黨執政後兩岸多年互動冷淡,總統賴清德今年更發出拒統17條,各界關注雙方情勢變化,賴清德近日接受《財訊》專訪時表示,的確有部分幕僚單位警告,表態對岸為「境外敵對勢力」,很可能會激化雙方關係,不過他仍選擇讓兩岸關係走向「戰略清晰」;不過據一項針對上市櫃公司高階經理人所做的新政府施政滿意度調查,對於賴的「兩岸關係」解答,不滿意比率則偏高。

賴清德今年3月13日宣布將大陸定義為《反滲透法》所指的「境外敵對勢力」,並發布因應台灣面對國安及統戰威脅的17項策略,據《財訊》報導,在賴清德指示下,總統府幕僚為了「賴17條」趕工數月,期間正反意見都有,有幕僚單位指出,賴若作此定義,很可能會激化與陸方的關係,國安單位則認為,現有法令還不足以進行懲治及防範陸方行動,賴清德最後則宣布進行相關修法。

對於前總統蔡英文為何沒如此定義對岸,賴清德解釋,中國沒有放棄武力攻台,這幾年來統戰滲透愈來愈嚴重,賴清德提到,遭起訴的「統促黨」、退役軍人組成的「復康聯盟黨」及「台灣軍政府」,若對岸攻打台灣,這些都是在台灣的武力配合團體,情況已經愈來愈嚴重,而《反滲透法》在2020年1月15日公布實施,內容便定義「與我國交戰或武力對峙的國家或團體」,採用非和平的手段危害國家主權便屬於境外敵對勢力,他發出17條策略也是不得已。

賴清德認為,根據《反滲透法》將中國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是不得已,這樣才能讓民眾了解相關情勢,國家體制也能根據該方向調整法律或政策,賴清德指出,兩岸經貿關係密切,過去20、30年來,廣大台商赴中國投資,對岸累計最大外資來源也是台灣,大概1年往來中國經商投資的台灣人就有兩百萬人,也幫助中國經濟發展,「這個關係是很密切,所以如果不是不得已,我是不會做這樣的定位」。

不過根據《財訊》針對上市櫃公司高階經理人所做的新政府施政滿意度調查中,針對「兩岸關係」一題,不滿意的比率偏高;台商布局中國數十年,雖因地緣政治下逐步分散市場,但仍不希望兩岸「撕破臉」。

至於台廠在大陸碰到問題,政府有無辦法解決?賴清德稱,台商所碰到的問題,都可以透過海基會使用各種管道,包括台商組織、民間社團或是海基會本身,協助台商或是在中國大陸的台灣民眾,這本身是政府的責任,沒有打算放棄。

針對「賴17條」,國民黨曾直批,所謂的國安條例,是以國安為名,行思想戒嚴、言論管制,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更轟,「賴17條」號稱國安,其實只為了「黨安」、「賴安」,而讓全民不安,目的就是「假國安之名,行戒嚴之實」,風聲鶴唳,肅清政敵,認為賴清德為了台獨,在台灣實行「綠色麥卡錫主義」,不顧國人的安全、不顧台灣的民主、不顧人民期待的兩岸和平,批「抗中不會保台,只有和平才能護台」。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