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中國大陸消費刺激的短效與新經濟模式的迫切需求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4月,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145%高額對等關稅,引發中美貿易摩擦急劇升級。中國大陸隨即以125%報復關稅回應,雙方貿易活動面臨毀滅性打擊。這場關稅戰不僅衝擊中國大陸出口導向經濟,更暴露其內需復甦的脆弱性。近年來,中國大陸積極推動耐用消費品換新支持政策,試圖刺激內需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但效果受限於結構性問題,如就業低迷、不動產價格下跌及消費者信心不足。本文將剖析換新支持政策的局限,探討經濟結構挑戰,並強調尋找新經濟成長模式的急迫性。

換新支持政策的短期成效

根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3月零售銷售額年增5.9%,較1至2月的4.0%顯著提升,創2023年12月以來最高增速。家電、通信設備、家具及汽車等耐用消費品表現強勁,顯示換新支持政策有效推動消費。然而,未受政策支持的消費品,如化妝品、藥品及石油相關產品,增長僅3.0%,遠低於整體零售銷售,凸顯消費復甦的不均衡。

自2024年3月起,中國大陸政府推出以汽車、家電為核心的換新支持政策,並於同年秋季擴大補貼範圍。2025年1月,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納入支持範圍,政策力度進一步加碼。這些措施短期內刺激消費,但多為需求提前釋放,難以長期支撐經濟成長。

結構性問題阻礙消費復甦

中國大陸就業市場持續疲軟,2025年1至3月PMI就業指數僅47.1,雖略高於前期的46.7,但遠低於中性水準50。失業壓力削弱消費者信心,2025年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僅87.5,遠低於中性水準100。低迷的就業環境促使民眾減少支出,轉而增加儲蓄。

不動產市場低迷進一步壓抑消費。根據彭博社(Bloomberg)數據,2025年3月在中國大陸70個主要城市新房均價月減0.084%,延續下跌趨勢。不動產價格下滑引發逆資產效應,消費者財富縮水,抑制非必需品消費。美國加徵關稅加劇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進一步壓抑房市需求。

中國大陸家計儲蓄率在新冠疫情後一度下降,但2025年1至3月回升至36.9%,高於去年同期的36.7%。這反映民眾對未來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傾向將收入用於儲蓄而非消費。高儲蓄率限制內需擴張,凸顯換新支持政策的結構性局限。

美中關稅戰的衝擊與外部壓力

2025年4月2日,川普政府宣布對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34%對等關稅,中國大陸隨即以同等報復關稅回應。川普進一步加碼50%懲罰性關稅,並於4月9日將關稅率上調至145%,中國大陸則將對美關稅提升至125%。根據《Mizuho RT EXPRESS》,高關稅可能使中國大陸對美出口銳減80%,對GDP造成約2.5%的下行壓力。皮革、紡織及橡膠塑料等對美出口依存度高的行業受創尤重。

中國大陸試圖透過第三國市場彌補對美出口損失,但挑戰重重。歐洲對廉價中國大陸商品採取反傾銷措施,東協國家亦加強對迂回出口的監管。雖然價格下調可能增強中國大陸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但難以完全彌補損失,且可能引發新貿易摩擦。

中國大陸內需難以快速補位出口損失。國內市場因過剩產能及需求不足陷入價格戰,根據《Mizuho RT EXPRESS》,中國大陸IT平台及流通企業雖支持出口企業轉內銷,但競爭激烈,開拓新需求困難。內需疲弱使短期政策難以扭轉經濟下行壓力。

邁向新經濟成長模式的探索

中國大陸長期依賴出口導向成長模式,但美中關稅戰凸顯外需不確定性。習近平政權強調內需主導模式,卻因就業、不動產及消費信心問題進展緩慢。換新支持政策雖短期有效,但其效果多為需求提前,難以成為長期成長動能。

202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加速既有政策執行,包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及加倍耐用消費品補貼。貨幣政策方面,預計適時下調存款準備率及政策利率,以支撐內需。這些措施僅能緩解短期壓力,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

為應對外部壓力,中國大陸加速推進供應鏈「自立自強」。根據日本瑞穗研究與技術公司的主任經濟學家月岡直樹的研究,中國大陸在多數行業實現國產化,對美進口依賴度低,僅農畜產品及部分工業原料依賴較高。這為持久應對貿易戰提供韌性,但國內過剩產能問題仍待解決。

中國大陸政府顯示持久戰姿態,拒絕在關稅談判中輕易妥協。根據《Mizuho RT EXPRESS》,中國大陸對美進口依賴度僅6.3%,遠低於美國對中國大陸的13.8%,顯示其在貿易戰中具備一定耐性。然而,長期高關稅將加劇經濟下行壓力,迫使中國大陸加速內需轉型。

中國大陸的換新支持政策短期內有效提振消費,但受制於就業低迷、不動產價格下跌及高儲蓄率等結構性問題。美中關稅戰的升級使出口導向模式難以為繼,凸顯內需主導模式的迫切需求。然而,內需擴張受限於國內市場競爭及需求不足,短期政策難以根本扭轉局面。中國大陸需加速探索新經濟成長模式,透過結構性改革、供應鏈自立及創新驅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經濟動能將難以維持。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