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悠久的電子巨頭「松下控股」(パナソニックHD,Panasonic Holdings)上周五(9日)突然宣布,作為集團結構改革的一部分,將在全球範圍裁減約1萬名員工,相當於全球員工總數的5%。這項縮編計畫將對其作為特斯拉(Tesla)電池最大供應商的業務產生潛在影響。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松下控股業務涵蓋家電、汽車零部件、電池、工業系統等。根據2022至2023財年的財報,松下控股的年收入約為7.8兆日圓(約台幣1.62兆元)。公司發表聲明指出,此次結構改革將主要針對集團各公司銷售及管理部門,透過自願提前退休等方式,實現約1萬人的裁員規模。其中,國內及海外各裁減約5000人,預計主要於本年度(2025年度)內完成。此外,松下控股還計畫退出無望改善收益的虧損業務,並推進據點的整合與裁撤。
這是松下自2001年(當時為松下電器產業)因集團首次出現赤字裁員1.3萬人,以及2011年收購三洋電機(三洋電機株式会社,SANYO)後裁減約4萬人以來的新一波大規模裁員。近年,松下控股為聚焦人工智慧(AI)等企業服務業務,自本年度起加速結構改革,特別針對低收益業務進行調整。具體措施包括考慮出售或退出電視業務、將負責家電、空調及照明業務的子公司「Panasonic」拆分為多家公司,以及大幅改革分散於集團內的家電業務在研發、製造及銷售方面的體制。
松下控股集團CEO楠見雄規在記者會上表示,將透過包括裁員在內的結構改革,目標在2026年度實現1500億日圓(約台幣311.9億元)以上的收益改善。為表明經營責任,他宣布將自願返還本年度約40%的總薪酬,「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我們希望重建一個高效、具韌性的企業體質。為了在未來10年、20年持續履行對客戶及社會的責任,我們必須徹底完成經營改革」。
關於電視業務的出售或退出計畫,楠見表示:「電視業務在全球面臨嚴峻挑戰,我們正與合作夥伴探討深化互利關係的可能,但目前尚未有最終決定。對家電業務而言,電視在日本、台灣、香港等地仍具重要地位,我們將在確認其必要性的同時推進改革」。
針對美國川普政府可能實施的關稅政策,松下控股表示,當前業績預測尚未納入相關影響,需密切觀察後續動向。楠見指出:「目前主要客戶的需求未見減少,但未來影響難以預測」。公司估計,排除結構改革相關損益後,關稅對調整後營業利潤的影響將低於集團總營收的1%,即780億日圓(約台幣162.2億元)以內。
作為特斯拉電池的最大供應商,松下的裁員及結構改革可能對其電池業務的穩定性及供應鏈效率帶來挑戰。特斯拉高度依賴松下的鋰離子電池供應,任何生產或運營調整都可能影響特斯拉的電動車生產計劃。業界人士預計,松下在推進結構改革的同時,將需確保對特斯拉等關鍵客戶的供貨承諾,以維持其在全球電池市場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