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美關稅戰川普敗陣 更像是投降

中美關稅談判落幕,《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指川普在關稅戰中落敗,甚至趨近投降。圖/取自The White House FB
中美關稅談判落幕,《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指川普在關稅戰中落敗,甚至趨近投降。圖/取自The White House FB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以來掀起新一輪關稅戰,在不到4個月內急轉直下,逐步退場。《華爾街日報》12日發表題為〈川普關稅大撤退〉(The Great Trump Tariff Rollback)的評論指出,川普的貿易政策不僅遭遇現實挫敗,更在其本人手中宣告失敗。文章說,美中兩國當天上午達成協議,大幅削減此前徵收的懲罰性關稅,這是川普一週內第二次重大讓步,標誌他主導的高關稅保護主義政策遭遇重大逆轉。

中美關稅談判後,川普政府撤除4月2日以來對中國商品加徵的145%關稅,轉而維持一項新的全球10%基本關稅,及一項針對中國在芬太尼(Fentanyl)問題角色額外加徵的20%關稅,合計總稅率降至30%。作為交換,中方將其報復性關稅自125%降至10%。雙方達成的協議初步為期90天,後續繼續談判。

市場對此反應正面。華爾街研究機構Strategas分析師克利夫頓(Dan Clifton)估算,川普這次調整政策,等同釋放出約3000億美元的關稅減免,相當一次巨幅減稅。這一舉措暫時化解美中相互報復可能引發的經濟災難,美國原本面臨消費品短缺壓力,中國則面臨失業率上升風險。儘管30%關稅對主要貿易夥伴而言仍屬高水準,但暫緩措施無疑為雙方爭取喘息機會。

但《華爾街日報》認為,此舉與其說是勝利,不如說是川普投降。文章指出,除了關稅減免,雙方在結構性貿易問題上幾乎毫無進展,如中國對外資服務業的市場壁壘、對智財權侵害等議題皆未納入協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導下的經濟政策愈發集中且強硬,讓這些問題更惡化。

評論指出,川普選擇先向盟友揮刀,對友邦加徵關稅,重創美國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信譽與領導力。這種「先傷自己」的做法不僅削弱美國團結盟邦對抗中國經濟強權的能力,也讓北京獲得寶貴經驗,證明面對潛在衝突(如圍繞台灣的制裁危機)時,華府推動經濟制裁的實際執行力,存在巨大漏洞。

回顧整場貿易戰發展,《華爾街日報》說,川普自宣布新一輪關稅以來,已逐步做出連串讓步,包括擴大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USMCA)成員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商品的豁免範圍;對除中國以外所有國家實施90天「對等關稅」暫緩期;對蘋果等美國品牌電子產品豁免關稅;與英國達成有限貿易協議;以及此次對中國關稅進行90天調整。

評論表示,如今外界普遍認為川普最終將把全球10%的基準關稅作為其保護主義政策的底線,而對中國則維持略高但遠低於原先145%的關稅水準。雖然白宮稱正與數十個國家展開新一輪談判,借此爭取市場開放,但迄今仍看不到任何重大突破或新貿易協定落地的跡象。

這場「解放日」關稅戰引發的市場動盪,已造成顯著經濟成本與政策不確定性。儘管比起原始版本已大幅收斂,10%的統一關稅仍是川普上任前美國平均關稅水準的4倍。這不僅讓高關稅保護的特定企業日漸喪失全球競爭力,也打開某些有政治關係企業透過請願爭取關稅豁免的後門,對整體經濟形成有害的偏袒機制。

川普「高關稅可開啟新黃金時代」 被打回原形

《華爾街日報》說,市場壓力終讓川普放棄了他「高關稅可開啟新黃金時代」的幻想。這場「黃金時代」甚至持續不到兩個月,就被現實打回原形,留下的更像是沉重的「鉛時代」(Lead Age)。被視為這場貿易政策設計核心的白宮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這場美中經貿談判中亦未現身,似已遭邊緣化。

評論最後諷刺說,「川普開啟了一場與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貿易戰,並落敗了。」儘管他不會輕易承認,但這場敗仗是他親手鑄造,也讓他加入了那些曾試圖抗衡自由貿易原則,卻最終被市場法則教訓過的長串總統名單中。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