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長期呼籲恢復核電發展,且逾20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南韓、瑞典等,在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28),也籲在2050年前將全球核電產能提高到2020年水準的3倍,以達到淨零排放目標,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關鍵角色就是核能。然而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堅持非核家園政策,明(17)日隨著核三廠2號機除役,正式進入無核運轉時代;儘管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電持續推進,但發展速度與穩定性仍受限,導致火力發電比重節節攀升,空污與碳排問題更加嚴峻。
與台灣不同,面對能源轉型與氣候危機,越來越多國家重新擁抱核能,包括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公開表態支持擴建核電,根據「開啟核能復興時代」(Ushering In a Nuclear Renaissance)的草案命令寫道,「美國新核反應爐設計發展已沒落,自2017年以來,世界各地設置的核反應爐有87%是根據俄羅斯或中國的設計」,要在2050年前將全國核電機組的總裝置容量從目前近100GW(Gigawatt,百萬瓩)提高至400GW。
原本於1980年公投決定逐步廢核的瑞典,也在2010年6月重新擁抱核能,瑞典目前共有6座核反應爐,滿足百分之30電力需求,政府希望2035年底前新建2座核反應爐,之後再蓋10座新核反應爐。法國能源轉型部也指出,「若沒有核能,將地球暖化控制在攝氏1.5目標就無法達成」;歐盟議會也於2022年通過支持天然氣及核能發電,列為氣候友好型的「綠色投資」項目,使未來的能源投資者,能夠將其貼上綠色標籤得到獎勵的資助。
另童子賢日前也以國際核能趨勢舉例,芬蘭在俄烏戰爭後,面對能源成本高漲與國家安全受威脅,2024年修法重新啟用核能,啟動了OL3大型電廠(單一機組發電達到1600MW,是核二、核三發電量的1.7倍)。芬蘭政府認為可以維護國家能源安全,也大幅節省成本,兼達到發電卻不排碳環保目的。
童子賢指出,2024年瑞士、瑞典都修法放棄非核政策,瑞士土地只比台灣大14%,一直使用4成以上的核能。他也以日本走出福島核災為例,就算過去日本是福島核災受害國,也在前首相岸田文雄宣布恢復核電之後,今年石破茂也回應會做最大限度的使用核能發電與再生能源,這就是日本版的核綠共存。
另台灣鄰近的新加坡也在思考核能,星國目前有92.6%靠天然氣發電,現在1度電約新台幣6.8元,新加坡也受不了高昂電價,尤其在AI競爭時代,沒有人到新加坡設AI中心,就是電價太貴,而且95%都是在排碳。
童子賢列核能對台灣重要3原因
童子賢今年3月在論壇中指出,電力取代燃煤、石油,可以是乾淨能源且是精密、可控能源,電力成本就是國家的成本,電力效率攸關產業效率及國力。至於燃燒石油、煤炭、天然氣,產生的廢棄物沒辦法收集處置,只能往大氣放,內部的成本外部化,造成地球暖化,反核的人苛求說一定要處置核廢料,對於要不要處置燃煤跟天然氣的廢料,反核人士答不出來,所以拒絕回答。
童子賢認為,核廢料所需要的空間,不到一座奧運標準池的一半,他透露,有一任經濟部長本來很恐慌「水池滿了」,跟他聊天時詢問「水池滿了,為什麼不多蓋一座水池就可以再繼續用20年?」童表示,所有的核廢料加總起來就是一個小巨蛋的空間,這是目前核能集中保管廢料最可貴的地方,不會佔據龐大的國土。就連1998諾貝物理獎得主朱棣文當過美國能源部長,都在呼籲台灣恢復使用核能。
童子賢列舉核能對台灣重要的原因,第一,核能供電穩定,彌補風電、太陽能發電「間歇性」供電不穩的缺點,第二、核能發電佔地很小,相對地綠能佔地很大,台灣寸土寸金,為什麼要把珍貴的國土耗費到效率非常低的太陽能上面?童子賢指出核能重要的第三個原因,核能不排碳,善用核能可減少碳排、減少碳稅,核能經濟實惠,一年可替台灣省N個千億台幣,健全台灣政府財政。
時任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就曾表示,「核能是世上最乾淨能源」,對於核能的存廢,他也曾呼籲政府重新檢視,至少不要完全排除掉,能源結構的備用方案應納入持續使用核能、延役核能,同時不要放棄未來安全的中小型新一代的核能發電廠。台灣在此時選擇全面棄核,是否走得太快,值得社會更深層的討論。
非核的理想 火力的現實
賴清德在上任時訂定了下一輪電力結構,目標要在2030年達到「燃氣50%、綠電30%、燃煤20%」。換言之,綠電發電占比須在5年間提升10個百分點,並超越燃煤,成為全台第二大電力來源。國家電力結構不僅牽涉能源選擇,背後還必須考量天然資源、產業結構、國家安全等。像是發生在4月底的西班牙、葡萄牙大停電,國內部分電力學者歸咎於高比例綠電、過度仰賴境外電力輸入導致基載不足,以及電網慣量過低有關,對台灣亦具警示意義。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日(16日)表示,核三廠2號機明日停止發電,立法院已通過《核管法》,依照新法,核安會須制定子法,規範如何檢查核三廠安全,台灣過去有核電廠延役經驗,但能否完全移轉到核電廠重啟,仍須由核安會做專業技術認定,後續才能由經濟部或台電決定是否重啟。
台灣的非核家園願景,出發點是安全、永續與民主選擇。然而,理想之路上,民眾是否準備好面對用肺呼吸來換取的電力,在再生能源尚未成熟、儲能技術仍在發展的現階段,台灣或許該重新審視這條路走得是否過於急促。最好的能源不是核或火,而是能夠穩定、安全且全民負擔得起的能源。而這,正是台灣下一個階段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