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賴總統「併購說」:該批評或正視?

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專訪,提出兩岸併購比喻引發爭議。圖/取自總統府Flickr
總統賴清德日前接受專訪,提出兩岸併購比喻引發爭議。圖/取自總統府Flickr

黃征輝/前海軍上校、艦長

當今台灣社會高度政治對立,任何政治人物的發言都可能被放大檢視,甚至遭到斷章取義。因此,在評論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敏迪選讀》專訪時提出的「兩岸併購比喻」時,我們不妨先放下政黨偏見,回歸理性立場,審慎理解這番話的深層意涵:它究竟是在妥協,還是試圖揭露某種談判的結構性困境?

「併購說」的本意與爭議

賴總統以企業併購作為比喻,大意如下:中國是一家大公司,台灣是一家小公司。若中國要「合併」台灣,卻完全不給台灣談條件的空間,只要求台灣無條件納入其一部分,這樣的模式在民主社會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這番說法引發部分輿論反彈,甚至被貼上「賣台」標籤。然而,如果撇開情緒化的指控,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比喻其實觸及了兩岸互動中一個關鍵問題:在主權與制度毫無對等的情況下,如何可能展開和平整合的談判?

「和平統一」的真實可能性

若希望以非武力方式處理兩岸爭議,談判自然是唯一出路。然而目前北京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模式,基本上是單方面設定好的框架,不僅缺乏彈性,也不允許台灣有實質談判或提條件的空間。

從企業談判邏輯來看,北京所謂的「統一條件」形同「空手併購」:既不提出對價,也無制度保障,只給出一句「你暫時可以維持現狀」,最終卻要台灣全盤接受對方的主體架構。

這種「無償整併」若發生在商業領域,毫無市場說服力;若發生於國與國之間,則等同於以話術包裝的併吞企圖,是對民主制度與台灣主體性的否定。

台灣與香港:不可並論

北京經常以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示範區,試圖說服台灣接受相同安排。但事實上,香港與台灣的歷史與法理地位截然不同。香港過去是英國殖民地,從未擁有主權與自我決定的機會,回歸中國乃是中英談判結果,香港人民並無選擇權。

反觀台灣,自1949年以來,一直由中華民國政府實質統治,擁有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與軍事體系,是國際社會罕見、長期存在的實質主權實體。

若台灣接受「一國兩制」,本質上不是回歸,而是北京強行從一個擁有高度自主性的體系中,剝奪其主權與制度根基。這與香港回歸不可同日而語,是性質上的根本差異。

「統一」與「合併」:字眼之爭還是實質問題?

歷史上,「統一」往往代表的是強勢主導的併吞,如北越統一南越,實質上是軍事征服或政治壓制的結果,並非對等協議的產物。

至於「合併」,在商業語境中或許看似中性,但若條件極度不對等,其實質仍是吞併。賴總統以企業併購為比喻,正是要點出這種話術下的結構性不平等,進而質疑:若無公平條件,小公司憑什麼接受被併購?

這不應被解讀為妥協或軟弱,而是一種揭露當前談判困局的政治語言策略。

當下兩岸關係的真實面貌

如今,數百萬台商與其眷屬在中國生活,顯示兩岸已在經濟與社會層面高度互動。中國市場龐大、資源豐富,對不少台灣人確有吸引力。但這不代表台灣應該放棄自由與民主的制度,納入對岸體系。如同一位嫁入豪門的媳婦,若失去人格尊嚴與自主空間,即便生活優渥,也未必感到安心快樂。

兩岸目前的現實是:互動密切,但制度迥異、價值分歧。若北京真心希望和平統一,應先展現制度改革與尊重多元的誠意,而不是預設框架、要求台灣「照單全收」。

維持距離,或許是和平的起點

若中國無法改變其政治封閉與對外壓迫的姿態,則兩岸最務實的選擇,或許是「和平分立」。如同婆媳分住兩戶,各自生活,反而能維持起碼的尊重;若強行共處,衝突反而加劇,最終恐怕兩敗俱傷。

台灣的主體地位,不是靠口號撐起來的,而是長期民主實踐、制度建設與民意選擇共同累積的成果。在這樣的基礎上,任何形式的統一或整合,若未基於平等協商與制度保障,終將淪為強權包裝下的政治吞併

結語:真和平需對等、尊重與誠意

賴總統的「併購說」,不是低頭認輸,也不是政治投降,而是一種制度性警醒。他提醒國人:真正的和平,不是屈從強權,而是建立在對等、尊重與誠意之上。若缺乏這些基本條件,即便包裝再漂亮的「統一」,也只是掠奪主權的手段而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