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今天(20日)發表就職一周年談話,會中表示將成立主權基金,稱現在是「非常理想的時刻」,期盼朝野能共同支持相關法案。對此,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認為,主權基金有其戰略性目的,不過除了財源來歷需要注意,基金的管理單位很重要,一定要中立,要能夠受到民意監督的單位才行。
賴清德指出,政府為了推動台灣經濟發展,對外投資國際市場,政府會成立主權基金,打造國家級投資平台,運用台灣產業的優勢,由政府主導,協同民間企業一同布局,連結AI時代的主要市場。
賴清德續指,對內,要深耕在地供應鏈,強化產業韌性,要提升國發基金功能,達到產業再造的目標,協助國內產業及中小企業轉型,才能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關於台灣未來經濟路線,賴清德說,會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美國貿易方向,提到台灣先前與菲律賓、印度、越南及泰國等國家更新投資保障協定,也與加拿大簽署了「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未來還會與友盟國家簽署投資保障協定,避免雙重課稅協定。
賴清德表示,台灣貿易策略清晰,會擴大和美國以外,更多民主自由國家的市場連結,目前已與美國完成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也與英國簽署了,「提升貿易夥伴關係協議」,並持續爭取加入CPTPP等區域經濟整合。
賴清德認為,台灣經濟體質需要調整,要保持出口導向與擴大內需,厚植科技研發實力與傳統產業升級,兼備強化軟體發展與生產製造。
有媒體詢問,賴政府關於主權基金規劃,對此,賴清德表示,主權基金基於國際經濟戰略布局,要因應國際經濟情勢變化,所以未來會通過立法由政府掌握,對外投資要考慮前瞻性、必要性 也需協助國內產業在全球的布局,現在就是成立基金的理想時刻,呼籲未來法案送至立法院時,各黨派能給予意見並支持。
台經院今天舉辦2025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張建一活動上被問到主權基金議題時,他指出,主權基金是討論許久的事情,第一個問題是財源,他認為不太可能用央行外匯存底做主權基金,因為外匯存底根本不是央行的錢,是台灣民眾、廠商、外資的錢,也許央行可以投資一部分,百億至千億美金,其他部分則由政府撥預算,或從稅收超徵部分撥出,他認為主權基金可以有不同的財源,而若主權基金財源真出自央行,就須注意匯率波動會影響央行資產。
張建一表示,成立主權基金能高國家收益,錢可用來支持國家經濟安全的政策,或投資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是人工智慧(AI)的領域,不過相關的管理單位很重要,一定要中立,但不可能是央行管理,央行任務繁多,且存在目的不是要賺錢。
張建一還提到,基金的資金來源須符合政府規定外,也要謹慎評估利害關係人的疑慮,管理部分務必要中立,找專職單位執行,重點就是要接受民意監督。
主權基金規模相當龐大,通常以投資他國政府企業或私人企業為手段,據路透資料,目前全球已有逾二十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主權基金,全球排名前七大主權基金依序是阿聯大公國(6250 億美元)、挪威(3220 億美元)、新加坡政府投資局(2150 億美元)、科威特(2130 億美元)、 中國(2 千億美元)、俄羅斯(1280 億美元)、新加坡淡馬錫(1080 億美元),另估計全球主權基金規模高達2.2兆美元,約占全球金融資產的1.3%,基金規模超過全球對沖基金、國際私募基金規模。
以新加坡為例,該國2025年的財政總收入達1499億新幣(約3兆4900億新台幣),其中財政經常收入為1228億新幣,而淨投資回報貢獻(NIRC)高達271億新幣,占財政總收入的18.5%;我國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就表示,等於每5塊錢的政府收入中,就有1塊錢來自國家儲備所設立的主權基金,這已成為僅次於公司稅的第二大財政收入來源。今年美國、印尼也打算推出國家主權基金,透過投資提振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