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震盪歐洲安全格局,暴露其對美國軍事保護的長期依賴。隨著2025年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美國對北約的承諾顯得搖擺不定,迫使歐洲重新審視自身防禦能力。歐盟領導人,如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提出雄心勃勃的國防計畫,試圖實現「戰略自主」。然而,政治分歧、資金挑戰與技術瓶頸,讓歐洲的自衛之路充滿荊棘。歐洲準備好獨立捍衛自身安全了嗎?本文將從政策、資金、核武與團結等面向,探討歐洲自衛的現況與未來。
政策轉向:從依賴到自主的艱難過渡
俄烏戰爭與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促使歐洲加速國防改革。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盟成員國國防支出成長超過30%,2024年達到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9%。馮德萊恩推動的「2030準備計畫」(Readiness 2030),旨在減少對美國武器依賴,強調採購歐洲製造的裝備,以強化本土防禦產業。
然而,政策轉向並非一蹴可幾。歐盟27個成員國在國防政策上長期各自為政,北約仍是主要安全支柱。部分國家,如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傾向強化北約框架內的合作,而非完全脫離美國。同時,馮德萊恩的計畫要求至少55%的成員國與65%的歐盟人口支持,方能通過,這對內部意見分歧的歐盟而言,是一大挑戰。
此外,歐洲的「戰略自主」理念在執行層面遭遇阻力。例如,法國主張建立獨立於北約的歐洲防禦聯盟,但德國與英國更重視與美國的跨大西洋關係。這種分歧使得政策協調緩慢,難以迅速應對潛在的俄羅斯威脅。
資金挑戰:巨額投資的來源與分配
為實現自衛目標,歐盟提出龐大的資金計畫。馮德萊恩表示,歐盟可動員高達8000億歐元(約9060億美元)用於國防產業,其中包括1500億歐元的借款,用於購買武器與提升軍事準備。此計畫要求資金主要用於採購歐盟成員國或盟友(如英國、挪威、瑞士 瑞士)的武器,以刺激歐洲防禦產業的創新與成長。
然而,資金分配引發爭議。部分成員國,如義大利與西班牙,對高額借款計畫持保留態度,擔憂加劇財政負擔。德國雖在2022年宣布暫停債務限制,但國內對大規模軍事投資仍存疑。此外,歐盟內部對如何平衡短期支援烏克蘭與長期國防建設的優先次序,尚未達成共識。
更重要的是,歐洲防禦產業的產能有限。俄烏戰爭暴露了歐洲武器庫存不足的問題,例如德國的軍事儲備在支援烏克蘭後大幅減少。即便有資金,短期內難以快速擴大生產規模,這對即將面臨的俄羅斯威脅構成風險。
核武議題:法國的角色與爭議
作為歐盟唯一擁有核武的國家,法國在歐洲自衛計畫中扮演關鍵角色。馬克宏近期表示,願意與德國、波蘭等國討論將法國核武部署至其他歐盟國家的可能性,以增強對俄羅斯的威懾力。然而,他提出三項條件:法國不承擔部署成本、不得影響法國自身核威懾能力,且使用核武的決定權仍由法國總統獨攬。
此提議引發激烈爭議。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支持與法國合作,甚至提出波蘭自行發展核武的可能。然而,德國等國對核武部署持謹慎態度,擔憂此舉可能激怒俄羅斯,升高衝突風險。此外,法國核武數量遠少於俄羅斯與美國,難以完全取代美國的「核保護傘」。
核武議題也凸顯歐盟內部的信任問題。部分東歐國家質疑法國是否有意願在危機時刻為盟友犧牲自身利益。馬克宏的「法國優先」立場,可能削弱盟友對其承諾的信心,進而影響歐洲團結。
團結挑戰:內部分歧與外部壓力
歐洲自衛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內部團結。俄烏戰爭促使歐盟展現一定程度的團結,例如迅速對俄羅斯實施制裁與增加軍事援助。然而,成員國在具體政策上仍存分歧。例如,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反對派遣歐洲部隊至烏克蘭維和,顯示歐洲在軍事介入上的立場不一。
外部壓力進一步考驗歐洲的凝聚力。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威脅,若歐洲派兵至烏克蘭,將視為挑釁,可能引發與北約的直接衝突。同時,中國大陸對俄羅斯的軍事支持,如提供火藥與砲兵武器,加劇歐洲的安全焦慮。
此外,美國的政策轉向對歐洲構成挑戰。川普政府對北約的冷淡態度,以及對烏克蘭軍援的暫停,讓歐洲意識到必須自力更生。然而,短期內完全脫離美國的軍事支持幾乎不可能,尤其是在情報分享與高端武器技術方面。
歐洲的自衛之路充滿雄心,卻也危機四伏。俄烏戰爭與美國的不確定性,逼迫歐盟追求「戰略自主」,馮德萊恩的資金計畫與馬克宏的核武提議看似前瞻,但內部分歧、資金瓶頸與技術限制難以忽視。北約情報警告,俄羅斯可能在三至五年內威脅歐洲,時間緊迫。歐洲真能克服內部矛盾,凝聚共識,在風暴來臨前獨立抵禦外敵?抑或,這一切僅是紙上談兵的幻夢?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