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在數位時代,資訊爆炸與社群媒體的普及讓政府政策溝通面臨嚴峻挑戰,單純的政策內容難以深入民心,容易引發誤解與不信任。2025年2月1日,NIRA綜合研究開發機構由谷口將紀教授主持一場2025「NIRA論壇」,以「打造溝通的政策與值得信賴的政府:共創連結國民意識與政府的政策」為核心。本文取材自該論壇的討論意見,並結合谷口將紀2025年7月15日發表在《NIRA觀點》上的報告,探討如何透過政策共創,拉近民眾與政府的認知距離。對照台灣近期事件,如颱風丹娜斯災後爭議、立法院預算審查衝突及賴清德「團結十講」風波,凸顯訊息傳遞的困境。本文結合谷口將紀的洞見與台灣案例,分析政府如何融合理性與感性,透過透明的資訊、長遠的願景及真誠的對話,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推動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
資訊環境的挑戰
社群媒體的普及使資訊碎片化,民眾難以接觸高品質的政策資訊。谷口將紀指出,僅3成民眾願意為優質資訊付費,年輕世代尤其依賴社群媒體,對政策常抱持「不清楚」的態度。台灣2025年7月颱風丹娜斯重創台南、嘉義,造成2人死亡、630餘人受傷及超過25億元的農業損失。災民請求國軍協助清理家園,賴清德卻回應「不能什麼事都靠國軍」「颱風是上天的考驗」,被批評缺乏同理心,引發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政策本身的複雜性難以用簡單語言傳達,片面資訊容易扭曲認知。例如,日本2023年《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簡稱入管法)修訂,旨在平衡外國人共生與不法滯留管理,但媒體聚焦特殊案例,塑造「移民署過於嚴苛」的印象。數據顯示,過去五年,109件難民不認定訴訟中,政府勝訴104件,證明決策獲司法支持,卻未獲廣泛報導。台灣立法院審查總預算時,在野黨提案刪減約10%的預算,卻被執政黨誇大為導致「國家五大弱化」,顯示片面訊息如何加劇社會對立。
執政黨被指控縱容1450網軍及青鳥行動散布虛假訊息,抹黑在野黨為「親中」,並發動無差別罷免行動,製造寒蟬效應。黑熊學院被質疑為民進黨側翼,雖澄清僅獲5萬元活動經費及100萬元國際論壇補助,但因資金流向不夠透明,爭議被放大,凸顯訊息操弄如何侵蝕民眾信任。
理性說服的策略
谷口將紀強調,政府應以清晰的邏輯與透明的資訊向民眾解釋政策的必要性。例如,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成功導入消費稅,依靠公開的說明會與直接對話化解疑慮。台灣可借鑑此做法,針對預算浮編或稅收超徵爭議,舉辦公開說明會或跨黨派對話,透過數據公開消除誤解。谷口引述研究顯示,回應對方質疑的訊息(5.1%轉向支持)比單向肯定立場(2.8%轉向支持)更具說服力,政府應真誠面對異議,而非以抹黑或壓制方式迴避。
資訊的系統化管理至關重要。谷口建議透過標籤與來源註明,讓政策資訊易於長期檢索與驗證。例如,日本《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爭議若能有系統整理並予儲存,可供民眾隨時查驗,減少誤解。台灣可仿效此法,公開預算分配細節或補助流向,化解黑熊學院等爭議,提升公信力。政府應避免操弄虛假訊息,如1450網軍散布抹黑言論,否則將削弱理性溝通的效果。
感性共鳴的構築
情感訴求能彌補理性溝通的不足。谷口指出,政府應透過生動的「敘事」讓民眾感受到政策的價值,例如講述政策如何守護家園或回應民眾需求。企業經驗顯示,承認不完美但願意與民眾共同進步的訊息更能引發共鳴。台灣政府若在颱風丹娜斯災後公開災後重建計畫並親自走訪災民,而非冷淡回應「不能什麼事都靠國軍」,或能拉近與民眾的情感距離。
挑起對立的敘事則適得其反。例如,「團結十講」的「雜質說」被指影射在野黨,稅收超徵普發一萬元的政策則被批評誇大財政負面影響,這些都加深了民眾的疑慮。谷口強調「不完全但真實」的溝通策略,政府應坦承政策局限,公開回應質疑,並邀請民眾參與改進。例如,針對補助爭議,公開資金流向並鼓勵公民監督,可重建情感上的信任。
谷口提出「知行合一」的原則,政治人物的言行一致至關重要。賴清德若能展現「不完美但真實」的形象,承認錯誤並與民眾共同尋求解決方案,或能化解「冷血」的批評。政府應避免依賴網軍操弄輿論,否則將疏遠重視真實性的年輕世代,破壞情感連結。
數位參與與願景設計
數位技術為政策共創提供了新可能。谷口提出「廣泛傾聽」(Broad Listening),利用AI分析網路意見,捕捉民眾的關切與需求。台灣的「vTaiwan」與「Join平台」嘗試推動數位參與,但效果有限。vTaiwan聚焦數位議題,參與者僅20萬,且政府不強制採納建議;Join平台雖有10.6百萬訪客,佔人口不到一半,參與深度不足。谷口建議優化這些平台,結合線上與線下對話,將民眾意見可視化,促進理性討論,提升參與感與信任。
谷口建議設立獨立機構負責敏感政策,如歐盟的競爭政策單位,以減少政治干預。台灣可將民防或財政政策交由獨立單位評估,公開分配原則,化解如黑熊學院的資金爭議。谷口強調,民眾對政策的「不清楚」態度源於缺乏長遠願景,政府需清楚闡述政策如何保障未來,例如穩定財政或強化糧食安全。
谷口以日本消費稅導入為例,顯示跨黨派合作能有效推動爭議性政策。台灣政府應與在野黨展開對話,針對預算或稅收政策尋求共識,而非激化對立。「團結十講」若能聚焦未來願景而非影射對手,或能凝聚社會共識,促進信任重建。
政府訊息傳遞需融合理性與感性,方能贏得民眾信任。谷口將紀指出,透明的資訊、長遠的願景與真誠的對話是關鍵。台灣的颱風丹娜斯災後回應、預算爭議、「團結十講」及普發一萬元風波顯示,政府應以真實訊息回應質疑,而非縱容1450網軍或青鳥行動抹黑在野黨、發動罷免,進一步撕裂社會。透過清晰的數據、生動的敘事及開放的對話,政府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連結民眾與政府的認知,強化民主基石,開創值得信賴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