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式馬桶走入歷史?環境部:增坐式是全球趨勢 仍保留多元選擇

環境部表示,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現代化公廁增加坐式馬桶是全球趨勢,且蹲式廁所並不是全面消失,未來仍將保留多元選擇,滿足不同族群需求。圖/取自Unsplash,Giorgio Trovato攝
環境部表示,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現代化公廁增加坐式馬桶是全球趨勢,且蹲式廁所並不是全面消失,未來仍將保留多元選擇,滿足不同族群需求。圖/取自Unsplash,Giorgio Trovato攝

環境部日前公布,未來將要推動全坐式馬桶為目標,被外界解讀蹲式馬桶可能要走入歷史。對此,環境部今(1)日澄清,為了因應超高齡社會來臨,現代化公廁增加坐式馬桶是全球趨勢,且蹲式廁所並不是全面消失,未來仍將保留多元選擇,滿足不同族群需求。

環境部指出,目前全國約有4萬5000座列管公廁,蹲式與坐式馬桶的配置比例為46.4%對53.6%,尚未達《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建議的坐式60%、蹲式40%配置。

為提升高齡與行動不便者如廁安全及公共衛生問題,環境部推動優質公廁計畫,補助地方政府修繕公廁時優先增設坐式設施,未來將以推動全坐式馬桶為目標,每座廁所最多僅能設置1間蹲式馬桶,環境部強調:「現階段並無,也不可能全面更改為坐式馬桶,蹲式馬桶仍會保留供民眾選擇使用。」

上述目標被解讀為蹲式馬桶將走入歷史,環境部指出,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超過65歲人口占比突破20%;實務上已發生長者因無坐式馬桶可用,在公廁跌倒的意外事件,因此政策方向為「讓需要坐式者有坐式,習慣蹲式者仍能選擇蹲式」,提升整體如廁安全與便利性。

外界對坐式馬桶的衛生疑慮,環境部也表示理解,並要求各公廁管理單位應配備馬桶坐墊紙、消毒酒精等衛生用品,強化使用防護,降低感染風險。環境部強調,提升公廁設施品質是國際趨勢,包括日本等先進國家,皆已朝向多元友善設施方向發展,例如導入「幸福讓」(おもいやり)空間設計理念,兼顧長者、孕婦、身心障礙者等不同使用者需求,讓如廁空間成為社會進步的指標。

環境部重申,政策目的在於「擴增選擇,而非剝奪選擇」,未來將持續依實際使用狀況,滾動檢討與修正《環境管理署補助公廁興建及修繕指引》,在不影響既有使用者習慣的前提下,提供更安全、便利、多元的如廁空間。

出門在外很多人會使用到公共廁所,不過每個人使用習慣不同,有些人偏好蹲式馬桶,有些人則是喜歡使用坐式馬桶。論壇Dcard上就有不少篇文章討論,有網友表示,「還是喜歡蹲式的,就不能折衷,各設一半嗎?一定要趕盡殺絕,只留一個,這樣會很困擾」、「公廁坐式超噁 一堆都是沾滿排泄物 完全不敢用」、「有蹲式馬桶比較安心,不太懂為什麼要改坐式的」。

但選擇坐式馬桶的則認為,「坐式才乾淨好嗎,蹲式每次一開門周圍都不知道是水還是尿,踏進去都有問題」、「那是台灣人素質太差…不然坐式好好坐很乾淨的」、「坐式馬桶才是友善的設計,國外先進國家也都是坐式⋯,至於會弄得很髒亂,那不就出在人民的水準問題嗎」。也有網友說,「根本不是蹲式/坐式的差別,而是民眾整體的公德心以及打掃清潔」。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