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無人艦隊崛起:革命性改變海軍戰力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

從烏克蘭戰場到以伊戰爭,全球看到無人戰爭正在逐步取代有人戰爭,這種戰爭型態的大躍進,就像過去冷兵器時代跨越到熱兵器時代一樣,戰士從通過人力和機械力量操作武器,作為打擊敵人的戰爭工具。而從冷兵器進入早期熱兵器時代,大概在16世紀中期前的戰爭中,戰爭依靠熱量或火焰來殺傷敵方士兵、破壞要塞和居民區的武器設備。

如今無人系統正成為現代戰爭主軸。尤其是面對全球海上安全挑戰,美國與強國亦加快打造有人與無人並用的混合艦隊,以因應從灰色地帶衝突到高強度戰爭的多樣威脅。

強國海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紅海地區自2023年11月19日起,胡塞武裝對商船與軍艦發動至少48次攻擊,影響超過55國的海上貿易,導致保險費率飆升與人道物資延遲。傳統有人艦艇在應對低成本無人機與飛彈威脅時顯得力不從心。美國海軍造船計畫面臨嚴重延誤,例如哥倫比亞級潛艦延遲12至16個月、維吉尼亞級潛艦延遲24至36個月、星座級巡防艦延遲36個月,凸顯工業基礎與供應鏈的脆弱性。

人口結構變化與勞動力流失加劇問題。美國海事系統司令部指出,疫情後部分地區勞動力流失加倍,影響艦艇建造與維護。傳統艦隊依賴昂貴的大型有人平台,例如AUKUS計畫中的次世代驅逐艦與潛艦,成本高昂且複雜,導致艦隊規模縮減與適應性下降。這些挑戰表明,強國海軍需改變思維,從單一平台的複雜功能轉向整體艦隊的協同作戰能力。

無人系統為強國海軍提供突破困境的解決方案。其採購與維護成本遠低於有人艦艇,且能執行高風險任務。烏克蘭海軍的案例顯示,無人艇與無人潛航器成功將俄羅斯黑海艦隊逐出克里米亞沿岸,恢復關鍵海上通道的控制權,展現低成本高戰果的潛力。俄羅斯的報復行動進一步證明無人系統的影響力,其「格蘭」(Geran)無人機(基於伊朗Shahed-136)具備900公里射程,透過衛星鏈路與高空飛行能力,挑戰烏克蘭的防空系統。

無人系統的靈活性使其適用於多領域作戰,從監視、目標定位到攻擊,皆可與有人平台協同,構成完整的「殺傷鏈」。美國第五艦隊的第59任務部隊累積超過6萬小時的無人系統操作經驗,涵蓋水面、空中與水下平台,顯示其可靠性。無人系統無需按比例增加人員配置,緩解艦隊人力短缺壓力。例如,中型無人水面艦用於曳航聲納,MQ-9B無人機管理聲納浮標區域,提升對潛戰(ASW)效率。

無人系統在對潛戰中的應用潛力尤為顯著。強國海軍已使用無人潛航器進行水下監視,例如TRAPS深海聲納系統,承擔殺傷鏈中的感知與追蹤任務,減少P-8A海洋哨戒機或驅逐艦在高風險區域的暴露。無人潛航器能長時間潛伏於敵方潛艦活動區域,提供即時目標數據,協助攻擊型潛艦或長程飛彈執行精準打擊。此外,無人水面艇可模擬大型艦艇的雷達訊號,作為誘餌誘導敵方飛彈偏離目標,保護高價值資產。此戰術已在紅海對抗胡塞武裝的攻擊中得到驗證。

無人系統還可執行持續性任務,例如在高爭議海域進行情報收集或電子戰干擾。烏克蘭在黑海使用無人艇搭載火箭系統擊沉俄羅斯巡邏艦,顯示無人系統在非對稱作戰中的破壞力。俄羅斯則以無人機群壓制烏克蘭防空,展現「數量優勢」戰術,強國海軍可借鑑此模式,發展低成本無人系統應對高強度衝突。

美國海軍正加速混合艦隊的發展。海軍部長德爾托羅 (Carlos Del Toro)於2024年1月表示,混合艦隊已從願景轉為現實。第59任務部隊於2024年1月3日成立第59.1任務小組,專注無人系統的作戰部署,由埃切維里亞 (Luis Echeverria)中尉指揮,展現年輕軍官在無人技術領域的領導力。第四艦隊的「迎風堆疊行動」整合七種機器人系統,展現無人與有人力量的無縫協同,例如T-38魔鬼魚無人水面艇發射實彈,精準摧毀訓練目標。

在印太地區,美國太平洋艦隊試驗顯示,數以萬計的無人水面艇、潛航器與空中無人機能製造「地獄景象」,遲滯敵方進攻,為盟軍爭取反擊時間。太平洋艦隊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強調,無人系統能以低成本實現「海上拒止」,避免將有人艦艇置於高風險環境。這些試驗模擬大陸對台灣的突襲入侵,顯示無人系統在高烈度衝突中的戰略價值。

無人系統推廣面臨多項挑戰。其一,技術整合需建立完善的指揮控制架構,如「聯合火力網路」(Joint Fires Network),透過AI加速目標傳遞,但穩定性與擴展性尚待驗證。其二,後勤維持困難,儲存數以萬計的無人系統需新策略,如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建議的「收縮包裝」與垂直發射模組,確保快速部署。量產方面,則須與工業界合作推進技術轉化,例如安杜里爾(Anduril)的「路跑者」與雷神(Raytheon)的「郊狼」無人機。

俄羅斯於6月9日出動479架無人機進行大規模攻擊,結合誘餌與高空策略壓制烏軍防空,突顯無人系統具雙刃劍特性。強國需強化反無人機能力,如雷射或電子戰裝備。另方面,無人系統快速部署也有助深化合作,例如AUKUS架構正推動美英澳聯合研發與部署,強化印太集體防禦。

機遇亦不容忽視。混合艦隊可降低成本並提升效能。哈德遜研究所指出,無人「避險部隊」能應對大陸突襲台灣,讓主力艦艇執行中東護航或支援北約等任務。無人系統在後勤支援上也具潛力,如K-Max無人機曾在阿富汗執行補給,降低風險,海軍陸戰隊亦測試長程無人水面艇提供火力支援。

強國海軍正面臨戰略轉型關鍵時刻。烏克蘭「蜘蛛網行動」與俄羅斯的無人機反擊突顯傳統艦艇的侷限,無人系統與混合艦隊成為突圍之道。從紅海到台海,無人系統憑藉低成本、高效能與靈活性,正在改變海戰樣貌。強國須加快整合技術、強化與工業界及盟友的合作,以在多極化競爭中確保海上優勢。混合艦隊已不只是願景,更是當下實現永續作戰的關鍵。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