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選擇九三舉行閱兵 港媒:紀念歷史、回應現實

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前校閱部隊。圖/取自人民網
2015年9月3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前校閱部隊。圖/取自人民網

北京將於93日舉行閱兵,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香港「超越新聞網」分析,2015年的九三閱兵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略展示,特別是對南海諸國產生威懾作用;面對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的全球變局,今年中國選擇在93日閱兵,既是對歷史的紀念,也是對現實的回應。

評論指出,十一國慶閱兵更多是慶祝新中國成立,展示建設成就;而93日閱兵,那就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族不是好惹的,當年的血海深仇我們沒忘記,今天的實力更不容小覷。

93日這個日子對中國人來說意義非凡,1945年的這一天,日本正式向盟軍投降,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這一天,中華民族終於洗刷了百年屈辱,重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回想當年,中國付出了多麼慘重的代價。根據權威統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總數超過3500萬人,這個數字背後是多少家庭的破碎,多少生命的凋零。但即便如此,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屈服過,八年抗戰沒有一個人提出過投降。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

因此,選擇在93日閱兵,評論指出,就是要讓世界重新認識這個曾經飽受屈辱但從未屈服的民族。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任人宰割的弱國,我們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有決心維護世界和平。這不是炫耀武力,而是在告訴那些還在做著不切實際夢想的人:歷史的悲劇絕不允許重演。

93日閱兵並不是第一次。2015年,中國就在93日舉行了盛大的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式;那次閱兵可以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略展示,不僅展現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維護和平的堅定意志。

評論指出,回顧2015年前後的國際形勢,確實是風雲變幻。2009年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2012年發生黃岩島事件,2013年釣魚島局勢緊張,整個亞太地區可以說是暗流湧動;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選擇在93日舉行閱兵,既是對歷史的紀念,也是對現實的回應。

2015年九三閱兵的效果如何呢?評論認為,從後來的發展看,確實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特別是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展現出的堅定態度和強大實力,讓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的行動;可以說,2015年的93日閱兵為後來中國在南海的堅定立場奠定了重要基礎。

評論指出,如果說2015年的國際形勢還算複雜的話,那麼現在的世界局勢可以說是更加嚴峻;自2022年以來,俄烏衝突持續至今,巴以衝突再次爆發,全球多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軍事衝突;據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存在不同形式的衝突,這個數字創下了二戰結束以來的新高。

更讓人擔憂的是,隨著川普重新執政,貿易戰的陰雲再次籠罩全球,關稅壁壘、技術封鎖、金融制裁,各種手段輪番上陣,整個世界經濟都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評論指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選擇在93日舉行閱兵,顯然有著特殊的考量,這不是要挑起衝突,而是要維護和平,正如一句老話說得好:「欲得和平,必先備戰。」只有展示出足夠的實力,才能讓那些蠢蠢欲動的勢力知難而退,才能真正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

評論也預告,今年九三閱兵與以往不同,將展示的不僅僅是傳統的陸海空三軍裝備,更會有大量的高科技武器亮相,人工智能、無人系統、雷射武器、電磁武器等新概念裝備,將徹底改變人們對現代戰爭的認知。

評論以無人機為例指出,近年來在各種衝突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小型偵察無人機到大型攻擊無人機,再到無人機群協同作戰,這些新技術正在重新定義戰爭的形態,而中國在這些領域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地位。

還有雷射武器系統,評論指出,這種在科幻電影中才能看到的裝備,現在已經成為現實;雷射武器具有精確打擊、成本低廉、無污染等優勢,被認為是未來戰爭的重要武器,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發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評論指出,九三閱兵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實現戰略威懾;古代兵法講「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正是戰略威懾的最高境界,通過展示強大的軍事實力,讓潛在的對手知難而退,從而避免真正的衝突爆發。

中國大陸的軍事威懾不是虛張聲勢,而是建立在真實實力基礎上的。評論指出,中國近年來在軍事現代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從航母到核潛艇,從五代戰機到洲際飛彈,各種先進裝備不斷湧現。

但威懾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武器的先進程度,更取決於使用這些武器的意志和決心。評論指出,93日這個特殊的日子,本身就是對這種意志和決心的最好詮釋。它告訴世界,中華民族有著不屈的鬥志,任何想要重演歷史悲劇的企圖都將遭到堅決回擊。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