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全球矚目的「川習會」落幕,會中並未觸及台灣問題,但威脅並未因此消失,對台灣而言這不是「解除警報」,而是「警報尚未解除」,在川普明年4月國是訪問中國大陸前,台灣將持續陷於川普對台灣態度模糊、冷漠的焦慮之中,國際社會也將抱持觀望態度,台灣可能更加孤立、邊緣化。
歷經日內瓦、倫敦、斯德哥爾摩、馬德里與吉隆坡5次會議,川習會30日在韓國釜山登場,會前各方關注中方可能利用經貿利益換取川普對台灣問題的讓步,包括川普以「反對」台獨取代過去的「不支持」台獨,或是至少要川普對台灣問題表態。也有報導與分析呼籲,川普不可向中共讓步,國務卿魯比歐則告訴媒體,川普政府不會因為美中經貿協議而放棄台灣,雙方也從未討論過台灣問題。
川普會後告訴記者,根本「台灣完全沒有在會談中出現」,中方公布的會議紀要中也未提及台灣問題,外媒第一時間解讀,這項發展緩解了台北對美中「大交易」中,台灣淪為籌碼的擔憂;民進黨立委認為,美國也不想讓大陸政治操弄,符合台美間的「鐵默契」,只是這種觀察可能過於武斷與樂觀,將美中關係緩和轉換為美國對台支持更是危險的誤判。
在美中歷次雙邊高峰會議中,都是由中方主動提出台灣問題,習近平在與前總統拜登會面時不但提出「四不一無意」的要求,更呼籲拜登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及不要對台灣軍售。此外,中共28日才公布習近平對「十五五規劃建議」的說明,其中強調要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這次在川習會卻隻字未提,自然引起各方臆測。
美中算大帳 台灣問題不急迫
習近平這次不提台灣有脈絡可循,在9月分的川習對話中,習近平就沒有提及台灣問題,中共外長王毅與魯比歐在川習會前夕的通話中,也未出現台灣問題,顯然對中方而言,最優先要務是化解美中關稅戰、貿易戰,使雙方關係回穩。從中共官方公布的會議紀要中,習近平聚焦雙邊關係,強調「雙方應算大帳、看長遠,不應陷入相互報復的惡性循環」,因此,至少在現階段台灣問題並非迫切事務,不如暫時擱置爭議,更同時可向國際社會展現務實、彈性態度,營造負責任大國有利形象。
美中關係不會因為一場川習會而和解,戰略競爭本質不會改變,但以對話取代對抗使雙方都成為贏家,在稀土、芬太尼、出口管制、大豆、關稅等問題上至少得到初步解決,雙方都不希望因為台灣問題稀釋了川習會的積極效應。
另一方面,川普2.0在台灣問題的表現,從否定賴清德總統過境紐約、降低美台國防會議層級、取消4億美元對台軍援,以及拒絕公開承諾台灣安全問題,符合北京的期望,也沒有必要要求川普表態。
對於川普而言,他希望與中國達成大交易,但也承受了華府反中勢力的沈重壓力,國會與保守派警告他不可輕易以台灣作為交換籌碼,川普會前就超前部署,主動放話打預防針,強調「台灣就是台灣」,並讚揚台積電已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而習近平不提台灣問題,也等於是表達善意,為川普解套,無須面對兩難的台灣問題,雙方各取所需。
美中制約 台灣淪籌碼
對台灣而言,川習會提或不提台灣問題,基本上只具象徵意義,不會因此就重新設定未來台美關係,一切還是要回歸現實面與行動面。川普2.0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美台關係完全受到美中關係制約,台美政治外交關係瀕臨停頓,貿易問題沒有理由延宕至今仍無法解決,8月分以來就實施的「暫時性」20+n%對等關稅不動如山,台美貿易談判一直沒有實質進展,美方並不斷加碼,就是因為川普不願輕易放棄台灣這個籌碼。
一般分析,川習會使美中貿易戰暫時休兵,稀土、關稅與高科技出口管制等問題尚未徹底解決,但川習會已鋪陳未來一年美中領袖將更密切互動的時間表,川普將於4月進行國是訪問,習近平將於適當時機回訪,同時明年中共將是APEC峰會的地主國,美國則是G20峰會主辦國,每一場川習會都有可能觸及台灣問題,直接衝擊台灣。
釜山川習會未提台灣問題,賴政府暫時鬆了口氣,外交部回應台美互信溝通暢通,但民進黨高估美國支持,唯一策略就是緊抱美國大腿,面對未來更多的川習會,不尋求改善兩岸關係,最終仍難逃避美中大交易決定台灣的命運。